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roc曲线进行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投稿ying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70次
  • 评分4
  • 46
  • 0

张海红 许惠婵 谭晓军

(开平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广东 开平 529300)

【摘要】目的:以losgic回归分析结合roc曲线对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7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历,并以8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以losgic回归分析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roc曲线患者检验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病程、肥胖、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都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指标, Youden指数达到1.837-1.953。结论:临床可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检验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检验学指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4(b)-0000-00

张海红(1973-),女,汉族,广东开平人,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工作,18902880181@189.cn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常见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逐年增加。流行病学统计表明我国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累积患病率为30%~40%,2型糖尿病为15%~20%[1]。糖尿病肾病临床具有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而其引发的终末期肾病已经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了关键[2]。本文以losgic回归分析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以roc曲线患者检验学指标进行分析,以期能为2型糖尿肾病的临床诊断及进展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7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20例,女360例;年龄41~79岁,平均(58.6±12.7)岁。入选标准:符合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研究期间退出本研究者;失访者。并以健康体检中心80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7例,女333例;年龄40~80岁,平均(59.1±12.4)岁。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尿路感染的情况下,3-6个月内出现2次以上的微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30mg)或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300mg) [3]

1.2方法

对患者组进行基本资料的随访分析,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肾病理状况、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losgic回归分析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对两组的临床检验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并以roc曲线患者检验学指标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危险因素losgic分析

以losgic回归分析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病程、肥胖、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见表1。

2.2患者检验学指标roc曲线分析

对患者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以roc曲线对各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都可以做为临床诊断的指标。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患病率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逐年增加。目前我国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4]。糖尿病肾病引发的终末期肾病(ESRD)已经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在美国约40%ESRD病人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在我国糖尿病肾病所致ESRD占总ESRD的8%左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增长至15%[5]。如何早期筛查、早期诊断、防治糖尿病肾病,把糖尿病肾病控制在临床前期和可逆阶段、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对于减少进入ESRD患者的数量,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参与及遗传因素等[6]。本文首先对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糖尿病病程、肥胖、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1)。与国外部分研究吻合[7]。分析原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出现了衰退,尤其是肾脏功能,一旦出现血糖过高,易造成肾脏的损坏[8]。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肾脏受到的负担加重,相应的出现肾病的几率增大。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常存在异常,而胰岛素抵抗异常是发生肾脏病变的主要因素[9]。此外,肥胖患者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也相应变高,易造成患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家族史患者通常会存在相应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患者出现肾病病变的记录[10]。因此,在生活中患者应针对各危险因素进行重视,进行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为自然免疫及低度炎性反应性的疾病。临床上可通过检验标记物对其进行判断。当前相关的研究非常多,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都能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检验指标[9-12]。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对780例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进行了检测,发现患者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并采用roc曲线对上述指标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在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可较好反应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的情况。Youden指数达到1.837-1.953,上述指标可作为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检测学指标。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13],人们应对危险因素进行重视,在早期诊断中可以采用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诊断,从而评估2型糖尿病肾病病情及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患者的预后及制定干预计划。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宇,丁旭,关宝杰,等.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3):240.

[2] 张翀,韩平治,丁进芳,等.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2):176-177.

[3]Rocco MV,Berns JS.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g for Diabetes and CKD:2012 Update[J]. Americam Journal of Kideny Diseases,2012,60(5):850-886.

[4] Yang Wenyin,Lu Juming,Weng Jianping.Per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ew Eng Jj Med,, 2010, 362(12): 1090.

[5]苏宏业,潘海林,黎英荣,等.病程10 年以上2 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1):111-112.

[6]李敏州,高彦彬,马鸣飞.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12,18(22):345-348.

[7]Jardine MJ,Hata J ,Wooeward M, et al.Prediction of kidney-relat-e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2012,60(5):770-779.

[8]Wylie-Rosett J, Albright AA, Apovian C, et al. 2006-200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utrition Recommendations:issues for practice translation[J]. J Am Diet Assoc, 2007, 107(8): 1296.

[9]罗云.血糖血脂异常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99-200.

[10]周燕,芮广跃,王安贵.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2011,6(11):1358-1360.

[11]李岚岚,涂干卿.胱抑素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453-454

[12]范世珍,陈安彬,林松青.尿微量白蛋白在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意义 [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2):304-306

[13]向岳芸,综述,徐克前,等.微量蛋白尿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