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靖
“刚开始只是发烧、腰痛,接着全身痛,难受得不得了,后来确诊为登革热,医生开了退烧药,嘱咐我在家多休息。家里还要挂蚊帐防蚊,免得传给家人……,以前都没怎么听说过这个病,没想到去东南亚旅游了一周,回来就染上了这个病。医生还说,像我这样得过一次登革热的人,以后一定要做好防蚊工作,如果第二次再得,恐怕就会很严重了。”这是一位登革热患者的自述。
2014,广州,登革热疫情告急
过去,对于不少人来说,“登革热”或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但2014年“登革热”一下子成为高频热词。因为登革热在我国南方地区暴发,且有蔓延趋势,广东是重灾区。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流行的高峰期主要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世界卫生组织把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后两型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1989年,我国将登革热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除个别年份外,全国发病数始终保持在1000例以下。但从2013年开始,登革热发病明显上升,尤其是2014年,流行规模更创新高,发病数达4.6万余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等南方省份。截至2014年10月底,广东省登革热发病人数已经将近4万,较2013同期上升21倍,仅广州市就有近2万例,导致2014年国庆假期广州大部分三甲医院的急诊科“爆满”。
2014年为什么会有登革热疫情暴发?据疾控专家分析: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蚊媒滋生范围扩大,全球登革热疫情有向北扩散的趋势。二是广东国际交往频繁,大量人员往来、货物出入,特别是邻近的东南亚是登革热常年流行地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更加严重,因此输入病例早,量大,且是多点输入引起多点暴发。三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为登革热病毒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2014年南方气温高、雨水多,白纹伊蚊密度较高,而疫情发生地灭蚊措施却迟缓,超过60%的蚊媒监测点未达到疫情防控水平,也是导致登革热暴发的主要因素。
2015,登革热防控再次重点部署
其实,登革热的大流行并非仅发生在我国广东省,而是全球的严重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子变得更活跃,它们所能到达的地理区域也从赤道向南和向北扩散;贸易和人口流动、全球城市化,给登革热的传播带来了更有利的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登革热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它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中以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疫情较为严重。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称,登革热是全球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在过去50年间增加30倍。目前登革热已在全球128个国家呈现地方性的流行,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亿人口。
2015年4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疾控局局长于竞进介绍:2015年以来,全球登革热疫情仍然显著上升,多国出现大流行。根据全国疫情报告看,现已有19个省报告登革热病例67例,比去年同期增加20多例,目前这些病例还是以输入性为主。随着夏季的到来,尤其南方雨水和蚊子的增多,疫情回升的风险还是很大的。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登革热防控的力度始终没减,2015年作为全国疾控工作的重点又进行了部署。
传播登革熟,伊蚊是罪魁祸首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花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伊蚊吸吮病人的血液后,登革热病毒可在蚊体内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经过8~12天后,蚊子就具有了传播登革热的能力。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但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蚊卵带病毒过冬,使登革热不断发生。
雌性伊蚊在叮咬人体时通常一边吸血,一边把自己的唾液注入人体内,登革热病毒也随之注入人的体内。雌性伊蚊每次吸血时常不是一次吸饱,而是东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间断吸血,这就更增加了传播疾病的危险。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患者(潜伏期或发病后)又可作为传染源传播给更多的健康人。
伊蚊有白天吸血的习惯,其叮咬高峰在16~18时,次高峰在8~10时。登革热暴发时,很多家长禁止孩子晚上出去玩,理由就是晚上蚊子多,怕被咬。其实晚上出来活动的蚊子一般是库蚊,而传播登革热的伊蚊,只在白天活动,夜里是不会出来吸血的。从这个角度讲,在登革热高发期,把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反而更安全。
典型症状:高热,三红,三痛
感染上登革热病毒后,约有40%~70%的感染者出现症状,典型症状有:
突发高热:发热是登革热的典型症状,通常情况下起病急,24个时内即可达高热状态(39C以上)。发热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退至正常范围,但1~3天后再次升高,称为“双峰热”。
“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无端出血等。此外,病程的5~7天可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般有痒感。
“三痛”:即患者伴随较强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疲乏,甚至有恶心呕吐,有的患者还可能有拉肚子、肚子痛等消化道症状。
对于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登革热虽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一般情况下,治疗一周左右就能好。医学上辨别登革热并不难,做一下血清检查就可以了。所以在流行地区,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一发烧就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二次感染易引发重症
别以为得了登革热没啥关系,感觉就和感冒一样。凡是得过登革热的人,尤其要注意预防蚊虫叮咬,以防二次感染,因为二次感染很可能会引发重症登革热而危及生命。
登革热病毒的血清型可以分为4种。感染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热一般有1~5年的免疫力,但对不同型别毒株的感染则无交叉免疫力,因此登革热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更为严重的是,二次感染可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危险,增加死亡的概率。因此,在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背景下,2015年若发生登革热,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就会更高,必须坚决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除了二次感染者容易得重症登革热外,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患者;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以及危重症、大手术后的患者;孕妇、婴幼儿或老人等均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对付登革热,关键在灭蚊
登革热病毒的血清型多、致病和免疫机制复杂,导致登革热疫苗的研制存在许多困难,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一般传染病在潜伏期是没有传染性的,但登革热在潜伏期的最后几天,就有了较强的传染风险;同时还有“隐性感染”者,即在感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从而成为隐藏的传染源。上述这些都给登革热的防控带来难度。
蚊虫叮咬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当前对付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防蚊灭蚊。比如伊蚊主要栖息在家中,喜欢在容器或积水中繁殖,水缸、花盆等都是其滋生的场所,这些地方最好能每周清理;进入夏季,居室最好装有纱门、纱窗、蚊帐或其他防蚊设备;白天在绿化带、林带等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剂;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上午7~9时、下午4时到黄昏)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尽管登革热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但并不代表北方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一位病毒携带者北上逗留,或北方人去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旅游,均有可能通过蚊虫叮咬感染登革热或将登革热传染给他人。因此,如到过登革热疫情流行区域,有蚊虫叮咬史,回来两周内有发热等不舒服症状出现,最好立即就诊,并告诉医生自己所去过的国家或地区。
对于需要住院的患者,由于登革热不属于呼吸道传播,因此医院不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但应格外重视防蚊措施,比如病室应有纱窗纱门,在病床加挂蚊帐,室内使用杀虫剂等;病情较轻的患者一般无需住院,居家治疗即可,患者同样应防止蚊子叮咬,以免传给他人。
(编辑/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