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保健医学论文范文,保健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蓝天,去哪儿了

  • 投稿薛梧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319次
  • 评分4
  • 83
  • 0

陈晓东,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环境流行病学领军人才。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尤其在空气污染、PM2.5净化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控、防护方面做过大量的研究,同时在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先后主持和参加部省级科研课题十多项,获得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近十项,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陈晓东

有一组发到微博上的同样角度的照片,己录了2周中的天气情况,14天中仅2天能看到远处微蓝的天,其余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更夸张的是其中有一天照片就是一片灰白。拍摄者清楚地记得,那天就连离他仅有50米的一栋楼都看不见。照片让众网友纷纷感叹不已:蓝天啊,你去哪儿了?

清晨,睡眼惺忪的眼前,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时有一股怪味。许多人会说,又下雾了!这是雾吗?不是!现在城市中我们所见的朦胧灰雾,十之八九都是雾霾,雾霾问题几乎覆盖了1/5国土。2013年底至2014年初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更是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影响约6亿人口。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近年来笼罩全国1/5国土的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高、危害程度加大,已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雾、霾、雾霾

小时候我们常见的雾,多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汽凝结而成的。而近年来大家才耳熟能详的“霾”,则是人为造成的,本质是“细粒子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这些“二次污染物”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各地因污染源不同而差异很大。目前所知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重金属、地壳物质等,它们大部分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散播在空气中,使大气变得混浊,视野模糊,能见度差。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万米时,这种由“细粒子”造成的视觉障碍的天气,就称为霾或灰霾。

雾和霾对人的危害,共同点都是能见度低,妨碍交通。一般雾和霾是靠湿度来区分的。观测的时候,主要是看能见度及空气中的湿度。一般出现雾的情况下,空气湿度会达到90%或者更高。如果出现天空比较混浊,能见度比较低,湿度却只有50%~60%的情况,就记录为霾;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是雾,空气中更多的是水分,如果是霾的话,空气中就会带有很多“细粒子”物质。

雾霾则是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现,尽管在定义上有明确的区别界定,但在实际观测和研究中却并不容易区分,所以经常统称为“雾霾天气”。

不要以为雾主要是水汽,对人体就没啥坏处。确实雾本身无害,但雾的凝结核主要是灰尘,如果这些灰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那么雾就变成了“毒雾”。尤其是一些有害物质一旦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

此外,出现雾或者霾的时候,空气的流动性会比较差,所以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污染物,如汽车的尾气、锅炉烧出的烟尘等就不易扩散,常常会停留在大气中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天气”。

如果说雾有可能“还算干净”,那么霾一定是“非常脏”的。因为霾主要由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造成,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此外,雾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气温上升,通常几个小时就会散去。但是霾有可能持续很久,只要没有气团运动,也就是俗话说的“刮大风”,霾可能数日不散,其危害也就持续存在。

“十面“霾”伏,祸起PM2.5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很多的细小颗粒。根据颗粒直径有大有小,我们将它们分为三类: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人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人肺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这些不同大小的颗粒中,以PM2.5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颗粒的粒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20,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其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研究发现PM2.5传输能力很强,可在空中“飞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公里,在大气中停留长达10天左右。在传输过程中,沙尘和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相互混合并发生化学作用,于是PM2.5就不断地吸收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可谓百毒缠身。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将这样的有毒有害微粒吸人人体会对健康产生多大的危害。

PM2.5来自哪里呢?人为排放首当其冲。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再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阶段性目标。我国目前执行的就是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中的最低标准:全年PM2.5平均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一年中PM2.5日均值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连续天数不得多于3天。两项中只要一项没满足,就不算达标。

对于这个最低标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显然也远远没有达到。比如现在北京冬季PM2.5 -般都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上海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即使在广州这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城市,PM2.5的年平均也高于标准值,在38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美国,我们就可以看到差距:2009年,全美国年均PM2,5为9.9微克/立方米。

鉴于此种现状我国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对外发布,PM2.5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城市密集致雾霾“传染”

雾霾成因目前已经有初步定论,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直接原因是天气扩散条件极端不利,而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水平。总之,该反思的是我们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太多了。2013年年底至2014年初席卷全国的雾霾,连一向被认为宜居的江南等地也未能幸免,这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环保部门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城市密集导致的雾霾“传染”。

首先,污染物的长期累积。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污染就在逐年加重,只是没这次严重,关注度没有这么大而已。从多年数据来看,经济发展使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显现出累积效应。从来源上看,很多人不理解南方冬季不集中供暖,为何雾霾还如此严重。其实,火力发电导致的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都是空气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秋收后的秸秆焚烧,对当地空气中PM2.5的增加也负有一定责任。

其次,天气因素不利扩散。雾霾是污染与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方湿度较大不利于PM2.5的扩散。

此外,雾霾区域化明显是这次大范围雾霾的特点之一,跟城市发展的规模化、密集化不无关系。它体现出了城市发展过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缓冲带,城市内部存在规划过密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就会导致污染物的堆积,加重累积效应,并阻碍污染物的正常扩散,即使是临海城市也会受影响。总之,越来越大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间绿化带的不断被蚕食,都会成为日后空气污染加重的隐忧。

雾霾锁城,同呼吸,共责任

有什么比健康呼吸更重要?经济的飞跃?交通的便捷?城市的光鲜?雾霾灾害已成公共危机,在这场人类一手制造的灾害中,谁又能够独善其身?

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伦敦,如今更多的是蓝天白云,实现这一切,英国人花了50多年。可见,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

雾霾天气可以很快过去,但对出现雾霾天气原因的深刻反思,和治理雾霾污染的切实行动却不能止步。技术的进步,也许能让我们5~ 10年后告别频发的、严重的雾霾。关键是雾霾锁城,我们同呼吸,更应该共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该从理念和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并以信息公开建立及时透明的环境预警机制。对于个体而言,现在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少开一天私家车、使用环保包装盒、不燃放烟花爆竹、简化房屋装修、拒绝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用实际行动让雾霾不只是“好了的伤疤”。

总之,只有意识到健康呼吸与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大家同呼吸,共责任,雾霾才有可能散去,蓝天才能重现。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