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简述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根据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医科学生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实施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关键词:示范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改革;
原中山医科大学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对前期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依附教研室的管理格局,于1995年9月组建立了教学中心实验室,为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的利用率及投资效益,对培养医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校后,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管理机制健全、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师队伍精良、教学手段先进、教改成果卓著的中心实验室,成为国家具有辐射作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属下5个实验室:即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为我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医务人才创造条件。本文就我校建设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经验,概述如下。
1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先导,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997年我校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学科的实验课程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将这3门学科的实验课脱离理论课,建立一门新的实验课程,即“实验生理科学”,使之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多方面能力以及让学生掌握初步科研工作能力为目的、教学手段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正式的必修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多方面能力)、教学管理的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学科界限,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并举)、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传统的模仿到自主探索未知领域)、教学手段的改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网络系统主动摄取与处理信息、进行自学及模拟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手段的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多个层次的考核与评价)等。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学各环节中推行“创新教育”。我们的教学改革彻底打破“三中心”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创造出一个直观的、主动的、活泼的、发展学生个性的、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把实验生理科学建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1999年得到了卫生部实验室建设资金100万元,学校配套资金45万元,建成了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在全国率先建成先进的、多功能的网络信息化的机能教学实验室,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合校后,学校将各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列入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了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即珠海校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东校区教学实验中心和北校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始终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用,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大的资金支持。列入“985”项目Ⅰ期实验室建设规划,并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
教学中心实验室根据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对相关实验室进行调整,以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医学遗传学为基础建立一门新的实验课程,即“分子医学”,并以此建立分子医学实验室。以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基础建立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学校“985”项目Ⅰ期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的支持下,我们重点建设了分子医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以及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我们将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2建立整体功能完善、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我校医科教育有着140年的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博济医学堂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扬优良的校风,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是我们的神圣的职责。
2.1建立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
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在教学中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讲授实验课程,突出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及讨论,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通过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这套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在计算机屏幕上可实时观察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使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促使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趋势。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形态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手段,使教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态学实验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更直观、更有效,达到了显著的教与学的互动目的,也取得了良好效益。
形态学组织切片室的建成和先进的切片设备的购置,为形态学实验教学制备出高质量的组织切片,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探讨建立涵盖传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形态学课程。该实验室已建立了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标本图片数据库,并实现了实验室网络化,为远程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开设了多项实验项目,如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和组织培养等供学生自由选修。
2.2建立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实验室是设备齐全实用、布局科学合理、管理规范、国内一流条件的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为分子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及学生科研活动的需要。分子医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技术水平己挤身全国先进行列,对分子医学教改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3年,该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全新的实验课课程——“分子医学技能”,并正式出版了教材《分子医学技能》。该门课程独立开设,将原有的免疫、生化、遗传3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使本科学生能尽早地接触和基本掌握生物医学的前沿技术,了解现代医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拓展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分子医学正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并逐渐渗透入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并形成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各学科与分子医学的有机结合,又带动产生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究成果。
我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这提供了实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验室方法以及重要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学人才,而且课程优化重组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基础结合临床、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符合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大方向。
2.3建立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
生理科学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系统的硬件系统由HP服务器、集线器、网络线路、计算机、激光打印机、生物信号采集卡及100个网络终端接口组成,服务器等软件系统为WindowsNT系列,与Windows系统下运行的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相兼容,又支持网络教室、论文集网站、实验课论坛和多种网络软件。终端机具有独立生物信号采集和统计分析功能,在服务器或网络出现故障时,终端机仍然可以正常地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确保实验课的进行。还可进行生物信号高速采样、分析和播放医学多媒体影像课件,通过纯软件技术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中的远程监控教学。配置优化组合的硬件和软件互相协同,有机地组合成为整体功能强大的网络体系。已建成的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仍需完善其功能,网络信息化实验仪器设备需要更新、充实,从而使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技术水平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进行网络资源共享、网上进行实验交流等,基本上建成了能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和考试评估一体化的现代化教学网络。机能学实验“三合一”的实验生理科学这一教学模式已为大多数医学院校所认同,越来越多院校正在开展同类教学改革工作。
2.4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建设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使其适应本学科发展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病原生物学课程将保留部份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的形态学,并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使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设置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
此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门实验课程形态和技术操作较多的特点,在教学中病原生物的形态和实验技术操作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得重点突出,形象逼真、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同时也为开设新的综合性实验创造了条件。
本实验室将验证性、以形态学为主的寄生虫学实验改变为以启发思维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实验寄生虫学,将单纯的形态学教学转变成一门形态与机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建立了寄生虫及有关宿主陈列室,收集陈列了各种人体寄生虫,供学生学习使用,有利于复习掌握已学的知识及开阔学生的视野。实验教学中有关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和技术操作等重点问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使得重点突出,形象逼真、生动,学生易于掌握,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2.5创建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促进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学生对解剖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采用“系解—局解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在整体上保持系解—局解—中枢系解的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和承接了传统的局解、系解分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多,“让学生从解剖实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解剖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的改革。教研室还安排临床外科医师参加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促进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使实验教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教研室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学生参加暑期学生科研活动(SummerStudent)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使整体功能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真正发挥其效益,才能在管理上按现代化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组织结构上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地配备人员,有计划地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技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现实验技术人员定岗定编到位后,必须加强这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水平,以适应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在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实验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以服务为目标,以培训为基础,争取做到5个“一流”即: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障和一流教学质量。在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
通过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使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进入了良性循环,从而建立整体功能完善、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及各项任务,使之发挥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教学中心实施24小时开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创建开放性实验室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课余及假日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以探索未知领域,使学生早日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构建了一个管理先进的多功能实验教学平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去建设实验室,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一个管理机制健全、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师队伍精良、教学手段先进、教改成果卓著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使之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综合性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网络信息化的校级实验中心,成为具有辐射作用的国家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医务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