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霄 李姗姗
一、中学语文外国文学学习与动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遵循这一理念,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学语文外国文学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而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动机与个体对外国文学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有着密切联系。霍斯顿说:“动机一词与许多其它词,如学习、发展、认知一样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但我们不能真正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1]有学者认为,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大因素: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调节作用,并将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2]如今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学习低效与学习动机的偏差有很大关系。
二、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动机偏差
(一)学生自身外国文学学习内外动机失衡
“动机又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所谓‘内部动机’即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兴趣和好奇心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动机,其核心因素是求知欲。而‘外部动机’,是指学习动机是由家长和教师等一些学习者以外的人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只是为了满足这种动机需要。”[3]外国文学学习的动机从内部看:首先是学生对外国文学感到有需要,激发起对外国文学的求知欲,进而对其产生兴趣、向往,从而形成学习态度和习惯。从外部看:学生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和奖励等。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4]一方面,学生(包括教师、家长)的外部动机太强烈,急于求成,违反学习规律,学习外国文学效率低下;而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花费了一定的时间、精力,渴望收获成功却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内部动机下降。在考试为外的动因影响下,学生面对考试比重不大的外国文学,无法得到正确的外部动机。外力强制下的被动无体验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丧失兴趣,学习动机内外完全失去平衡,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向学之心。
(二)教师课堂教授外国文学的动机匮乏
教师是学生外国文学学习的引导者。分析教师课堂教授外国文学动机匮乏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教师考虑外国文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并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去对作品进行解读,常造成学一篇是一篇,无法让学生对外国文学形成整体感知与理解。多数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识”,并且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等的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解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二是因为教师的外国文学认知水平有限,解读与教授好外国文学需要外国文学素养的支撑。“中国教师阐释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外国的文化传统,而是‘洋为中用’;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教师必须精通阐释学。”[5]由于师范院校本身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诸如课时量的减少等等原因,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得教师不得不面对繁忙课务和升学率。
(三)学生课外外国文学学习动机的缺失
课外阅读在促成学生外国文学学习动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毋需证明的。然而,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外国文学量极少。上海某机构曾做调查,初中生虽然学习繁忙,但平均每天仍有两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65%以上被调查学生表示每天闲暇时间在两个半小时以上可用来阅读。而该调查的后续结果显示:他们的闲暇时间平均每天在一小时一刻左右,其中有四十一名学生表示他们的家长反对读教科书以外的书(教学参考书除外);语文练习册平均每人有四册,主要是“自测评估”“文言文助读”“试卷汇编”一类参考读物。这也就是说,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的阅读面更窄了,接触文学作品机会更少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学没有条件保证,学习动机完全被削弱。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数学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不肯假设的风险,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6]数学如此,语文更是如此,没有课堂激发去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及课外没有充裕的时间,正是学生无法体验到外国文学之美的原因。异域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比本国文学学习更需要被给与时间。
三、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动机矫正
(一)协调学生内外动机,促发自主学习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靠习得的,也即靠后天培养的,它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加以协调。对学习外国文学而言,培养学生内部动机的核心问题是要使之对外国文学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对外国文学保持持续的兴趣,产生“成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外部动机,需要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手段,使其由“避免失败”到寻求成功,促其内部动机的巩固,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的平衡是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动机稳固的表现,是外国文学学习有效性的保证。文学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自诞生伊始,就以人为书写的核心。跨越几千年的外国文学,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的高扬和意义的追问。诚如蒋承勇先生所说的:“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西方社会中人的精神发展史,也是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演变史。”[7]那么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我们怀抱着的动机是否应该减少一些外在的功利性,去追求内在的符合文化诉求的人文精神,这样来对待与把握外国文学,学生感受到的是文本自身的文学、美以及精神价值。在这样的驱动力下,学生是自发自主的进行阅读积累的,在感受到愉悦的同时稳步提高文学素养。
(二)提高外国文学重要性,增加教师教授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支配了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也可以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帮助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8]教师在大教育的环境下,他们也应该是学习者,他们对于外国文学是否想要继续学习、花费精力如何,是个人内心向学和力求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高考、中考产生的教学压力制约着教师继续学习的能动力,课务的繁忙和外国文学自身的文化限制也使得教师对其学习专研和教授的动机下降,以至于有人这样呐喊:“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站在宏观把握全局的高度看待学习外国文学的根本意义。”[9]教师如果没有足够动机去教学,学生的学习必然受其影响。而随着时代发展,外国文学教学的比重是否应重做考量?政策或者教学目标的修正是外在的导向,从教师角度考虑,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着手来改变外国文学教学。如果教师从语文学科出发,基于文学欣赏的角度,完善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转变外国文学教学的态度,学生自然也会产生阅读的动力,学生真正进入外国文学学习也会直接提高教师教授的动力。
(三)增加课外阅读条件,激发学生课外外国文学阅读动机
课内学习对学生而言常是被动的听讲过程,但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知识的获得起着关键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变成一名自我引导、自我规范、自我激发,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学习者,成熟的学习者不仅在课堂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外也进行着充足、有效的学习。“一所学校不仅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藏书、爱书、读书的氛围,而且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教科书,必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10]现在的课业无法提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课外阅读外国文学更是奢侈。教师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喜爱的外国文学的种类;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只有当学生具有安全感,拥有高度自尊、自我肯定而且也受到别人(包括教师、父母、同学等)肯定时,课外的学习对其才有意义,外国文学学习才会有成效。课堂内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旨在不断提升课堂整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能够提供课外阅读外国文学的时间、空间,可以激发学生以个人阅读水平为基点的课外自主阅读动机。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浙江省语文教师选修课开发能力调查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7.
[3]赵志伟.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弱化原因及其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7.
[4]B.S布卢姆著,邱渊、王纲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83.
[5]刘学金.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创造性阐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2).
[6]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7]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赵凡.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调查及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
[9]聂珍钊、邓年刚.关于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聂珍钊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
[10]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教育研究,2007,(5).
(吴凌霄 李姗姗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