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梨园中学 胡丽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44-01
当前,“学案导学”已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纳并改良。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部分学校称其为“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学法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学、互学、群学)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笔者以2012~2013年新人教版《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课为例,谈一谈对“学案导学”的认识与把握。
一、认真编写导学案
1.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后,就要学习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的知识。学生学完这节课,要求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笔者将这节课的预习部分分成三个板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应用。在学法指导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进行小结;②回忆不等式的定义;③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并结合不等式的定义,归纳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④指出它的几个特征。
3.展示预设。笔者站在学生角度,为板块二设计了几个展示内容:①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自研2第1题为例,讲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②分析每个步骤的依据及注意事项;③谈谈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和区别。
4.巩固双基。针对预设,笔者设计了多个自研成果呈现,并在学案后加入了检测环节,旨在让学生从理论上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动手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仿照学法指导3,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解答格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其中,学生的“学”分三个环节:
1.独学。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根据各班学生的整体情况,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教学内容。
2.互学。学习对子间根据导学案的学法指导,交流自研成果,对教师批阅的红笔标注之处进行探讨,相互提问解疑。
3.群学,即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成员每个板块及自研成果存在的疑难问题,并主持对这些疑难问题展开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同时将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报告老师。
当前,合作学习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得到广泛认可的教学理论,它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而且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展示
1.预展。通过前三个环节的独学、互学和群学,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或抽签,或指定每个小组的预展内容。小组长带领组员快速了解展示主题,针对展示内容进行组内排查,相互讲解,最终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
2.展讲。通过教师第二次抽签决定展讲小组,未抽到签的同内容小组成员作主要补充或质疑,其他小组自由补充或质疑。在这一环节,组长安排组员讲述和板书,要求人人参与,尽量脱稿。
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关键
笔者认为,在设计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层层深入,必要时可以设计多个练习,每个练习的任务不要过多,重点要突出,同时,还应做到内容有先后,重点内容突出。
设计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习小组不加指导,而让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学习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指路人,并不断地鼓励和启发学生一步步地走向胜利。在提供帮助的时候,教师要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并通过循循善诱,把问题引向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同时,在课堂外,教师更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外学习和交流的情况,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是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迅速成长的重要方法。这样做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从心理学上讲,中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都较强,每个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赞赏,他们同样还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与敬佩。那么,教师就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主动与他们交流,并尽可能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新课改推动了数学课堂的改变,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尝试,再尝试,力争不断寻求到更适合学生的、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