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中学 彭素梅
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与动力。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缺乏问题意识,制约学生主动思维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主动探索与实践,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其敢于质疑问难,以“问”做舟,以“思”为径,遨游英语知识海洋。
一、营造宽松氛围,消除心理障碍,学生敢于发问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但是否表露出问题与疑惑,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有相对安全与适宜的氛围。如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发问没有探索价值或偏离教学需求而遭到老师否定,不敢提问;有些差生认为提问了表明自己没听懂,会被教师训斥、被同学取笑,或者担心说错而遭受讥笑,或因内向,不敢“公然”提问等等。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敢于提问与发问,培养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营造出相对宽松民主、充满“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并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与心理障碍,敢于提出疑惑,说出不同看法。
如教学Unit 3 Amazing people时,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提问意识。在阅读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组内提出不同问题或疑惑,记录在纸上,而后分类归纳,递交给老师,教师予以筛选。这样,可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内向不爱发言、口语表达能较差的同学,参与提问。课堂上,对因紧张而一时无法说清问题的同学,予以等待,以鼓励性、启发性话语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或者让这些学生课外补问。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提问或疑惑,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对于错误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单纯否定或训斥,而需要灵活启发,让学生变换思维,将错误资源变为生成性资源,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也保护与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使其敢于提问。
二、渗透方法指导,培养质疑能力,学生学会提问
学问,就是要学会如何问,学会自主思考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甚少提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事事包办,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较少,往往是依教师的提问而答,产生了思维惰性,加之没有把握提问方法,不懂质疑,难以切入要害与关键。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出现不会提问的尴尬局面,制约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形成。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把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如何提问和善于提问,学会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如教时态等语法知识时,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探寻知识“结合点”,由旧知与新知的相互关系中自主发现问题,试着提出新的问题;由知识“生长点”入手,从旧知迁移到新知的过程中探寻新问题。另外,让同学们多做多说,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英语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并意识到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教学School life时,组织预习活动,记录预习中碰到的疑惑或问题,便于课堂发问与交流。在Post-reading环节,引导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或集体合作等形式进行讨论,相互提问,自主解决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促进质疑与提问能力的提高。在阅读环节,可针对一些不清楚的知识点或有疑惑的内容向教师质疑问难。这样,可逐步训练学生质疑方法,使其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三、引发学习情趣,提供成功体验,学生乐于提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同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诱发学生积极情感,学习会变成一件苦事,学生很难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又怎会踊跃发言,积极提问。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把握学习思维方式,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让同学们玩中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想“疑”乐“问”。
首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如在英语复习教学中,可请几位同学扮演教师,上台讲解与分析,台下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台下的学生顾虑更少,更踊跃发言;而台上的学生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的问题难住,会更认真的钻研知识,思考更多的问题,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法。于是,学生争相提问,课堂氛围活跃。另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提问热情。如教学Tales of the unexplained等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文章时,组织“寻根究底,有问必答”的游戏活动:全班听几遍课文录音,部分学生对文章情节与内容想法设法的展开“刨根问底”,用不同问题问倒对方;而其他学生回忆所听内容,发挥一定的想象展开“有问必答”,灵活应对,让对方无题可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中,“问”是重要手段,有问题,学生才会积极而主动地思索,当学生思考时,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以“问”做舟,以“思”为径,“乘风破浪”,遨游知识的海洋,领略学问的魅力。
(责任编辑:乐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