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军1李向荣2
1.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湖南怀化418000;2.怀化市中医院,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药源性矛盾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生药源性矛盾反应的210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减药、停药或应用抗胆碱药后,207例患者PPR症状逐步减轻并消失,3例患者死亡。在各年龄段中,以16~30岁年龄段的PPR发生率最高(45.24%)。在所涉及的9种抗精神病药物中,以氯氮平的发生率最高(30.5%),其次为氟哌啶醇(25.2%)和氯丙嗪(16.2%)。结论 临床医生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物致精神矛盾反应的鉴别和报告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药源性矛盾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
[中图分类号] R5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123-02
[作者简介] 唐武军(1970-),男,湖南株洲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精神病学,psychologytwj@163.com。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之一[1-3]。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侧重于对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因素的研究[4],而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矛盾反应(Psycho-paradoxical reaction,PPR)尚缺乏足够的认识。PPR是指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的新的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一般于减药、停药或应用抗胆碱药后即可消失[5]。它易被误认为原有精神疾病的恶化或加剧,从而采取相反的措施,导致病情加重,不但延误治疗,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可影响生命。为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药源性矛盾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现对2006年2月—2012年5月在该院诊治的210例P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PPR患者共210例,占该院同期精神病住院患者中的6.77%(210/3100),其中,男132例,女78例,年龄16~75岁,平均42.3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精神异常。其中:意识障碍26例,精神运动性兴奋40例,抑郁状态42例,强迫症状32例,紧张症状群27例,痴呆样表现20例,恐惧21例,癫痫发作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两位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按统一的调查表逐个登记在册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使用药物的种类、名称剂量、使用时间、PPR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群分布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格210份,收回调查表格210份。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0例PPR患者中,以16~30岁年龄段的PPR发生率最高(45.24%)。见表1。
2.2 用药情况分析
210例PPR中,单独使用一种药物的有165例(78.57%),合并用药的45例。口服途径给药的138例(65.7%),通过肌注或静脉途径给药的62例(28.5%),其他途径给药的则有10例(4.8%)。在所涉及的9种药物中,以氯氮平的发生率最高(30.5%),其次为氟哌啶醇(25.2%)和氯丙嗪(16.2%)。见表2。
2.3 PPR的临床症状分析
210例PPR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26例,精神运动性兴奋40例,抑郁状态42例,强迫症状32例,紧张症状群27例,痴呆样表现20例,恐惧21例,癫痫发作2例。见表3。
2.4 治疗及转归
经减药、停药或应用抗胆碱药后,207例患者PPR症状逐步减轻并消失,死亡3例,其中1例因使用氟哌啶醇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1例因使用氯氮平后发生意识障碍后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使用氟哌啶醇后发生意识障碍后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PPR是指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的新的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其发生机制,除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毒性作用外,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受体繁多,相互矛盾,及神经病理学等因素有关[6]。
该研究中,以16~30岁年龄段的PPR发生率最高,这与该院精神科室住院患者的年龄结构相一致,该年龄段的精神病发病率高,且首次用药机会大,急性发作的PPR大多于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换用药物的头几周内,或在药物剂量迅速增加时发生。从性别比例看,男性稍多于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知,在所涉及的9种抗精神病药物中,以氯氮平的PPR发生率最高(30.5%),其次为氟哌啶醇(25.2%)和氯丙嗪(16.2%)。说明在药物常规用药剂量范围内含氟和含氯的抗精神病药较易发生PPR,这与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似[7-8],其原因则可能与患者家庭经济窘迫,难以支付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病源群体有关。从表3中,还可看出含氟含氯的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PPR症状和危象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在使用含氟含氯的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应当谨慎,特别是在出现意识改变时一定要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素来考虑所呈现的精神现象。例如,该研究中,一例24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史3年,因存在顽固的幻听,家属要求转省医院住院98 d,治疗期间因疗效问题先后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出现间歇性全身发抖、心慌、惊恐及恐怖性幻觉、冲动行为等。后又转回我院继续治疗。沿用原有治疗方案:五氟利多20 mg/周及喹硫平600 mg/d(最大量),住院治疗约1周,又出现惊恐样发作、冲动伤人,强烈要求医生治疗。临时予氟哌啶醇10 mg肌注,次日上午10:00再次出现上诉症状,继续予以氟哌啶醇10 mg临时肌注。至下午14:37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亦有发生PPR的可能,目前,随着各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基层医院中的广泛应用,有关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致PPR的案例亦有所增加[9]。因此,各药PPR的发生率、构成比,尚不能完全说明发生PPR例数少的药物安全性就一定高,仍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从PPR的临床症状群看,PPR发生早期,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改变,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状态、强迫症状、紧张症状群、恐惧、癫痫发作等,或间歇性惊恐发作视物扭转,纵横交错,患者的自觉症状明显,强烈要求医生治疗。目前难以用生化指标来衡量或明确PPR的发生。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以往的临床研究[4,8-9],笔者认为PPR具有下述特点:①初用药、换药或加药过程中,出现麻痹性震颤,自主神经运动性紊乱;②用药过程中出现程度不一致的意识障碍;③感到全身不安,躯体焦躁感强烈;④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郁状态,或人格解体,突发性冲动;⑤在原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鲜明生动、恐怖性幻觉;⑥一般主动要求医生治疗;⑦停药减药后精神症状减少或戏剧性消失。
综上,临床医生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物致精神矛盾反应的鉴别和报告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范医疗风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韦强,李杰,才仁.认知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1910-1911.
[2] 陆晓星.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1):2473-2475.
[3] 刘骏,王秀丽,李耿.2009—2011年我院口服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4):1775-1776.
[4] Vancampfort D,Probst M,Scheewe T,et a1.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physical activity,smoking and metabolic and mental health parameters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 Res,2013,207(1/2):25-32.
[5] 姜伟宏.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36例精神分裂症副反应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1910-1911.
[6] 喻东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7-128.
[7] Finding RL.Steiner H.Weller.EB.Use of antipaychotic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Clin Psychiatry,2005,66(Sappl.7):29-40.
[8] 汪志良.氯氮平临床应用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18(2):125.
[9] 喻东山.抗精神病药的矛盾效应[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1):69.
(收稿日期: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