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66次
  • 评分4
  • 85
  • 0

闫志见 李新法

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内科,山东菏泽 2740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咳、解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支气管哮喘;临床

[中图分类号] R7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187-02

近年来,临床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师的重视,尤其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中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中医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与西医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1]。本文中将以我院呼吸内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际情况为主,简要介绍其他最新的发展方向,具体报告如下。本文中将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55岁,平均年龄(22.55±6.17)岁;轻度发作14例,中度发作21例,重度发作5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59岁,平均年龄(24.19±7.27)岁;轻度发作13例,中度发作24例,重度发作3例。两组患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反复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双肺有明显哮鸣音),所有患者的诊断依据均参照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吸氧、镇静、止咳、解痉等[3],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将10 mL硫酸镁溶液(10%)溶于250 mL葡萄糖溶液(5%)中,1次/d,待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3 d后停药[4]。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疗法,发作期采取自拟止咳平喘方[5],方选:炙麻黄10 g、杏仁10 g、白果10 g、生甘草15 g、黄芩15 g、葶苈子15 g、苏子15 g、桑白皮30 g、款冬花10 g、半夏6 g、栝蒌30 g、地龙15 g、蝉蜕10 g、生石膏15 g、黄芪30 g、炒白术30 g,持续期采用陈夏六君汤[6]。对于痰液较多者可逐渐增加浙贝及陈皮;口干舌燥者可取沙参和麦冬;大便干燥及便秘者可取生大黄;对于激素依赖型哮喘患者,采取吸入普米克都保、扩张支气管、口服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除此之外加用补肾活血汤加减配合红霉索治疗。

每天1副药剂,沸水煎服2次。取出药汁300 mL,每天早、晚上各服用1次,150 mL/次,1个疗程为10 d。

1.3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①显效:呼吸平稳,咳嗽、气喘等症状完全消失,两肺哮鸣音消失;②有效: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两肺干湿啰音减少;③无效: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肺部哮鸣音未减轻。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传统中医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利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西医“辨病”理念相结合[8-9],达到融会贯通,从而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高医疗水平。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是由于宿痰伏肺、又感外邪引发,导致肺气不宣,痰浊阻肺,气道挛急,以痰、咳、喘为主症。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其临床特征以气道高反应性慢性炎症为主,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治疗困难等特点,临床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空气污染日益恶化,我国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中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吸氧、平喘等常规治疗手段,现阶段临床中经常采取静脉滴注硫酸镁来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患者肺功能。针对哮喘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研究开展非常广泛,中医认为哮喘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多是由风、寒、痰等引起[10],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一般采取吸入激素治疗,通过抑制或缓解炎症来减轻病情,配合中医治疗方式针对患者的“痰蕴状态”[11] 进行辩证论治,临床疗效比较稳定。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复杂,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在临床中的治疗不够稳定,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有报道称硫酸镁能够迅速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患者肺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为:①硫酸镁中的镁离子可以使气道平滑肌处于稳定、松弛状态,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②镁离子可以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亢进,阻止哮喘发生;③镁离子具有舒张血管,改善患者肺部功能的功效。

炙麻黄、杏仁、甘草有助肺之肃降,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黄芩有祛顽痰、降肺气之功;诸药合用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气管痉挛,同时可以凋节免疫功能,稳定气道反应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体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且在一年内复发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中医治疗方法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进行辩证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病机制,抑制疾病反复发作,中本医结合治疗方法将西医治疗的见效快与中医治疗的药效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治疗效果。

总之,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春容.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422-1423.

[2] 姚宇枫.硫酸镁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治疗小儿哮喘30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23-2124.

[3] 卢长明,王英援.多巴胺与硫酸镁联用:冶疗支气管哮喘60例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1,22(4):657.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M].北京: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10):745.

[5] 胡清华,严利华,王梦奇.http://122.224.73.232:8000/rewriter/WANFANG/http/c9f9v-me-mfc-s-9bnl9bm/Periodical_zgzxyjhjjzz201203019.aspx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救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3(6):255-257.

[6] 李广萍,樊恭春,杨秀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6(4):551-553.

[7] 唐立伟,冯蕊,许国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4(5):1021-1023.

[8] 李赛群.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2(10):451-452.

[9] 温良爽,曲齐生,杨善军,等.浅谈曲齐生教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J].医学信息,2014,1(7):59-63.

[10] 唐立伟,冯蕊,许国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

[11] Schinhofer B,Polkey MI,Suchi S,et a1.Effect of home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in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COPD[J].Chest,2006,130(6):1834-1838.

(收稿日期: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