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喆
有一个16岁的初中生不想吃饭,没胃口,勉强吃点就吐。看着孩子日益消瘦,妈妈很心疼,去了好多医院,做了好多检查,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经人提醒可能是有心理原因,去了心理科,经医生诊断属神经性厌食症,的确跟心理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感到胃不舒服,不想吃饭,往往习惯求助于药物而忽视心理的调整,不仅走了弯路,更加重了身心的痛苦。其实,我们的肠胃不会说话,却能感觉到心里的秘密。没有胃口、胃疼、腹泻,这是肠胃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心理有问题了。
胃病多由心病起
有人估计,国人胃病发生率达到85%,胃病很普遍,好多胃病是由心病引起的。
事实上,多数常见的胃病是非器质性的,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文献报道,中国人约有20%的人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如果算上所有的胃部不适等,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达到60%以上。当人处于精神抑郁状态时,消化道供血不足,功能减退,就会表现出胃病的系列症状。
在中国,缺乏心理健康关怀与心理治疗,患者易于以身心疾病的方式表达心理需求,这是中国人胃病高发的原因之一。相对于西医,中医易于听取病人的病情报告并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慰,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更易于为中医而不是西医治愈。
三种饮食习惯导致胃潴留
即使是功能性胃病,也有一系列临床症状,以胃潴留最常见。胃不能及时排空,食物滞留在胃中,严重者称胃潴留,人群中4%-5%的人都有胃排空障碍。胃不能排空,就不能获得休息恢复时间,易于进一步发展成为器质性病变。另一方面,滞留的食物会发生变化,发酵产气,易于细菌生长,或者成块化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胃病症状,比如反酸暖气、上腹不适、胃痛、呕吐、恶心、食欲缺乏等等。
有3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容易发生胃潴留。
三餐不规律人自有一定的生物节奏,一日三餐如果不规律,就会妨碍胃肠的正常功能。有人常在饭后立即开始工作或运动,因其他器官竞争资源,胃肠血供氧供减少,易于产生功能性障碍。国人习惯午休,饭后马上进入睡眠状态,也会让胃肠功能相应减弱,进而产生消化不良。
脂性食物多 国人饮食习惯多煎炒,过于油腻。当食物中含有过多脂肪时,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要靠来自胰腺的脂肪酶与来自肝脏的胆汁,前者分解脂肪,后者将之乳化便于脂肪酶分解及小肠吸收。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而凝集成团,胆汁将之乳化变成更小的颗粒,为脂肪酶作用提供更多的表面空间。从整体效率来说,脂肪的消化吸收较慢,所以胃会逐步缓慢释放食糜(经胃消化混合后的食物)进入小肠。
食物太烫 胃肠的肌肉是平滑肌,其显著特点是冷缩热胀,胃肠痉挛疼痛时,在腹部加温就会缓解,因为温度升高,平滑肌张力就减弱。吃得太烫,胃张力减弱,不利于排空。食物加温的目的是使之变性易于消化以及杀菌灭毒,但用不着吃得太烫,冷食更利于消化。
关于胃病的几点建议
国人喜欢把心理有问题与精神病划等号,当医生说他的胃病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就很不高兴,不认可。这类病人大多得不到正确治疗。对于胃病的治疗,有几点建议不妨听听。
1.胃病治疗要对因处理。比如脾虚、痰湿等原因都会引起消化不良,医生会根据原因来处理,病因去除,症状自然消失。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自行对症买药服用。
2.胃病治了多年不好,要改变一下治病思路和方向,看是不是情绪、心理导致的久治不愈,而不是一味地更换药物和医生。
3.少食多餐,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关于忌口问题,没有严格的要求,辛辣等食物只要吃了不难受就可以。此外,要相信我们身体的修复能力。
(编辑/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