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卫
小秦在家中办完了婚事,便到东南亚度蜜月。谁知旅游回来不久,小秦即发热、头痛,同时还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不适。小夫妻心想一定是旅途劳累,抵抗力下降,感冒了。小秦吃了感冒药,准备在家再好好休息二天,不料三天后,竟然全身出现皮疹,牙龈开始出血,大便颜色发黑,赶紧上医院。经感染科会诊,再结合东南亚旅游史,主治医生怀疑是登革热感染,采血检验。果不其然,小秦被诊断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必须入院治疗。
登革热,50年发病增加30倍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登革病毒会进入在蚊体内并大量复制,当它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及严重类型(如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常可引起较大范围、较严重的暴发流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登革热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其中以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疫情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温暖化,蚊子变得更活跃,它们所能到达的地理区域也从赤道向南和向北扩散,这给登革热的传播带来了有利的条件。2014年世界卫生日到来前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就是登革热,发病数量在过去50年间增加30倍,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亿人口。
国内主要是输入性散发病例
登革热的流行表现分两种类型:一是地方性流行,指一些地区常年有病人出现,如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发病者主要为儿童,而成人因血清中有对抗登革热病毒的中和抗体很少得病。二是输人性流行,平时无病例发生,仅在有病毒传人时发生。非流行区的各年龄组人群均为易感者,他们是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或出差时,由于没有抗体都有可能被感染患病。
当今全球处于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病毒的传人防不胜防。目前在我国,登革热仍是输入性散发病例或输入引起小范畴传播。2013年我国各口岸共检出122例登革热病例,较上年同比增长6.2倍。2013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出国际旅行卫生提示:近期前往泰国、老挝、新加坡、安哥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尔代夫、缅甸、巴西等11国旅行,一定要警惕登革热疫情,小心染病。2014年早在1月,北京、广东检验检疫局就相继在来自安哥拉、肯尼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等登革热高风险地区的入境旅客中检出登革热病例,预计2014年登革热疫情较往年相比,将呈现出时间早、数量多的特征。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蚊种,输入性病例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发现与报告,在病毒血症期间受到伊蚊的叮咬就会成为传染源,有可能造成登革热在本地传播或暴发。因此,登革热对我国的威胁将是长期的。
旅游回来“感冒”,赶紧就医
感染登革病毒后,约有30%~ 60%的人属于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或症状极轻微,但具有被伊蚊叮咬后再传播给他人的能力。约有40%~ 70%的感染者出现症状,轻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等;登革出血热则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类型,特征为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病死率高,常因出血性休克在4~6小时内死亡。
目前还没有疫苗或药物预防登革热,建议去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旅游之前,对当地的环境和登革热流行状况做个了解,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
如果遇上疫情,应尽快离开该地或终止旅游行程。
到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花斑蚊”出现频繁的时段于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一旦旅途中出现明显发热、出血、皮疹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当地医疗机构救治。此外,如到过登革热疫情流行区域,有蚊虫叮咬史,回来两周内有不适应、不舒服症状出现,最好立即就诊,并告诉医生自己所去过的国家或地区。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