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老年医学论文范文,老年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相关原因分析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88次
  • 评分4
  • 27
  • 0

邹艳惠

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溶栓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性。方法 临床对该院收治的60例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并将动脉未溶通患者定为对照组,而将动脉溶通患者定为观察组,并观察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因素。结果 年龄≤74岁患者溶通率要高于>74岁患者,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时间≤7 h患者溶通率高于>7 h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部位也是影响溶通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溶栓时间以及心肌梗死部位等原因,因此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影响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以达到保证治疗效果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89-02

[作者简介] 邹艳惠(1971.5-),男,吉林德惠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心律失常介入诊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险急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等引发严重心肌缺血现象,作为突发疾病临床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因此,做好此类急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是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此种治疗方法应用普遍、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够迅速改善体征,挽救其生命,对于提升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1]。为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因素,现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符合观察要求且同意参与研究。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5.3±5.2)岁,发病时间5~62 min,平均(23.2±6.9)min,伴有不同程度胸闷、濒死感与心前区疼痛等。患者梗死部位分布情况:9例为广泛前壁,10例前间壁,11例为前壁,5例为下壁,9例为下后壁,2例为正后壁,3例为侧壁,4例为下壁+前壁,3例为前壁+右室,4例为下壁+右室。实施溶栓治疗标准:伴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胸痛30 min以上,无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现象,含硝酸甘油未缓解,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7 h,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 mV,胸导>0.2 mV,无溶栓禁忌证等。

1.2 方法

溶栓治疗前先用20%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溶栓治疗采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teplase,t-PA)与尿激酶进行治疗,t-PA使用剂量为50 mL,与生理盐水混匀,采用静脉点滴方式,持续两小时;以上治疗均为每天两次,持续治疗三个月。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心电图、心肌酶学和心电示波等,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如果无明显恢复症状,则追加尿激酶静脉滴注,具体治疗方案为尿激酶4~6万U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中滴注,后期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酌情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将动脉溶通患者30例定为研究组,未溶通患者30例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原发病症、溶栓治疗时间等指标,并分析对比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

1.3 溶栓后冠状动脉溶通判定标准

(1)直接指征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依据TIMl分级,达到Ⅱ、Ⅲ级者表明血管再通。(2)间接指征: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输注溶栓剂开始后2 h内,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50%。③胸痛症状自输入溶栓剂开始后2 h内基本消失。②输入溶栓剂后2 h内,出现短暂的加速性自主心律、短暂室速或室颤,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或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低血压状态。④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PK-MB)峰提前在发病14 h以内出现。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或以上者考虑冠状动脉再通;但2、3项组合不能判定Ⅱ曲再通。对发病后6~12 h溶栓者暂可应用上述间接指征。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溶通率的影响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对于溶通率的影响见表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5.1)岁,体质量为(68.5±13.4) kg,对照组为平均年龄为(65.2±5.3)岁,体质量为(67.9±13.9) kg,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男性溶通率为53.3%,女性溶通率为4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性别对溶通率没有影响。年龄≤74岁患者溶通率要高于>74岁患者,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患者年龄对溶通率有显著影响。

2.2 溶栓时间对溶通率的影响

溶栓时间对溶通率影响见表2。分析对比结果可知,溶栓时间≤7 h患者溶通率高于>7 h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梗死部位对溶通率的影响

梗死部位对溶通率的影响见表3。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下后壁和下壁溶通率最高,分别为36.67%和33.33%,前壁+下壁溶通率最低为6.67%。

2.4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

将30例动脉未溶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未成功溶栓原因分析见表4。结合动脉溶通研究组患者临床情况来看,年龄、溶栓就诊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是对溶通率影响较大的3个共通因素。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威胁大,所以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实施有效的溶栓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死亡率的有效举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肌缺血、坏死和损伤等症状,且伴有严重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临床治疗时把握时机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是促使动脉尽早溶通、使患者冠脉获得再度灌注机会的关键,也是控制心肌梗死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3-4]。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治疗,其治疗的机制主要是指通过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梗死的冠脉血栓溶解,以使患者能够再次获得灌注的机会,进而使患者心肌梗死范围缩小,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左心室功能。另外,静脉溶栓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其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效果。但是在老年心肌梗死治疗中,并没有充分发挥静脉溶栓的作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关人员研究分析认为,由于老年人体内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再加上老年人通常还会有一些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所以导致静脉溶栓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受到限制。而该研究针对动脉溶通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年龄、溶栓时间、梗死部位对溶栓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结合临床治疗情况来看,这是由于治疗及时且操作简便所带来的优势,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受累情况就十分严重,且原发疾病多,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情况较为严重,其合并症也会给治疗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临床治疗受到影响,不过因为治疗时机把握情况较为不错,所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也说明了年龄、溶栓时间、梗死部位对临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说明其需要多加关注的典型性影响因素[5-6]。

将30例动脉未溶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未成功溶栓原因有多种,结合成功溶栓的研究组患者进行对比印证发现,年龄、溶栓治疗时间和梗死部位是对溶通率影响较大的3个共通因素。临床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年龄对溶栓治疗影响较大,尤其是高龄患者,应用溶栓治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7],该次治疗中年龄>74岁的患者治疗效果均稍逊于≤74岁患者,所以虽然年龄并不作为溶栓治疗的禁忌症,但是可以作为显著影响因素来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患者溶栓就诊时间也对治疗成功率影响较大,有关研究表明[8-9],AMI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患者冠状动脉闭塞后3~6 h内,这段时间患者的内心肌组织是可逆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段时间内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让患者血管再通,进而灌注梗死心肌,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大大缩小梗死面积,缓解患者不良症状。就诊时间<7 h患者普遍溶栓成功率较高,且所持续溶栓治疗时间较短,说明老年患者发病后及早入院实施溶栓治疗有助于提升其预后。患者梗死部位对溶栓治疗成功率的影响较大,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同一部位的溶栓治疗效果发现,下后壁和下壁溶通率最高,分别为85.7%和62.5%,前壁+下壁溶通率最低,为33.3%,说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布部位也是影响溶通率的典型性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溶栓治疗要积极把握年龄、溶栓就诊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等显著影响因素,做好临床科学决策,把握时机,积极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切实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吕亚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7):168-169.

[2] 杨欣,黄文新,廖发荣.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2(27):2829-2831

[3] Elliott MA,Daniel TA,Paul WA,et al.ACC/AHAGuidelinesfortheman agementofpatientswithST 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J]. Journalism Assn of Community College,2004:78-80.

[4] 胡冬根.某社区532例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967-969.

[5] Spinler SA,Hilleman DE,Cheng JWM, et al.New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1999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uidelines[J].Ann Pharmacother,2001,35:589-617.

[6] 刘进,王从英,耿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603-605.

[7] 李海燕,郭静萱,毛节明,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开通临床指标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81(4):238-239.

[8] 郭任维,任艳琴,王春玲,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32-1333.

[9] 刘雯,李翠兰,刘文玲.药物导致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诊断与治疗[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78-281.

(收稿日期:20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