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教育论文范文,医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医学病理学血栓形成教学设计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9-18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关键词]血栓形成;临床医学;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内容繁杂、抽象枯燥,不容易理解。临床上血栓形成非常常见,如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等,且危害极大[2]。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尤为重要。只有很好地理解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明确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才能够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本文就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学授课《血栓形成》这一节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旨在提高授课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血栓形成》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主要强调“共性”,各论则主要研究各系统不同疾病各自的规律,主要强调“个性”,总论是各论的基础。《血栓形成》属于病理学总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第三节,该节处于本章节的中间环节,在整个章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之后的栓塞、梗死奠定基础,但其内容繁杂,有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需要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及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血栓形成》教学设计的实施


所用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陈命家易慧智主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教学反省。


2.1学情分析


病理学开设于本校大专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完成《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对医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学生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血管的组织结构、正常血液凝固机制等相关知识,但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自身的学习方法单一,理解领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因此学习效果较差。


2.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了解血栓的类型。②能力目标:在课上导入一个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上升到能力目标,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预防血栓形成的认识,进而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治疗中[3]。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血栓形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患者普及血栓形成的诱因、危害及防治,把社会责任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严谨、务实、防治兼并、仁心仁术等良好职业操守的医学专门人才。


2.3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血栓形成》安排1学时(45min)进行讲授。设计思路及时间分配如下:导入新课(3min)、展示目标(2min)、新知落实(32min)、课堂小结(3min)、课后反思(2min)、反馈练习(3min)。重点是新知识落实,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给学生布置准备任务,采用爱课程、慕课等相关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新课[4-5],以及使用MindMaster让学生提前绘制思维导图明确学习内容[6],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果[7]。课中:引入一个临床病例,如“患者,男,22岁,建筑工人,某日施工中不慎右脚掌被锈铁钉扎伤,逐渐出现红肿,并向上蔓延至右下肢,之后多次反复发作,一个月后,在一次排便中突然高声尖叫、口吐白沫、抽搐、死亡”,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病例中该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对于《血栓形成》这一新知识,学生比较陌生,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根据上述临床病例,讲解血栓形成的概念,概念是重点,采用启发互动法提示学生去思考血栓与血凝块的不同。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向学生展示生理学中曾经学习过的正常血液凝固的机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明确正常机体血液中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启发学生什么情况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呢,一旦被打破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下一个内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运用多媒体演示法,结合板书画图,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8]。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有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其又将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下一个重难点。通过图片及小动画分步骤详细讲解血栓形成的过程,使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化;其次采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血栓形成过程,该视频充分运用了Flash动画,将肉眼无法看见的血栓形成过程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9];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通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头、体、尾的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血栓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通过教师讲述及PPT图片展示,再用视频完善串联知识点,然后自我归纳,由此攻克此重难点。最后,采用举例法,列举临床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如心瓣膜病、脑栓塞、心肌梗死等,讲述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联系临床,与职业相接轨,学以致用,使学生对血栓形成的理解更加深刻。新知传授结束,再次带领学生回到课前导入的病例,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再思考,在本病例中患者是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血栓形成,患者形成的血栓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患者的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之后完善总结,也为下节课栓塞的讲述打下基础。采用小组讨论法,锻炼沟通能力,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价值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课后:采用问卷星APP,学生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完成在线测试,查漏补缺,强化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10-11]。


2.4教学评价


通过班级微信群以及调查问卷,搜集整理学生意见,下次课前通过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


2.5教学反思


授课结束及时进行教学反省,本节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当,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课堂小结以及反馈练习,学生已经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对血栓形成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自身学习方法缺少灵活性,融会贯通的能力稍差,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知识储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血栓形成》是临床医学专业在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学总论部分占据核心地位,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完善《血栓形成》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方法,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预防和减少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血栓形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临床实践,对相关疾病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君.护理专业病理学中炎症教学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75.


[2]徐春红.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与临床学科联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2):79-81.


[3]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4]席海芳.爱课程网在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84-85.


[5]高爱社,陈芳,李姗,等.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3):14-15.


[6]陈俊芳,许三林,何伟.思维导图在高职临床专业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27):3882-3885.


[7]何婷婷,阮萍,彭忠异,等.基于“厚薄”教学理念的高职病理学理论教学设计及论证[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69-71.


[8]彭成清.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卫生,2012,6(7):58.


[9]孙嘉伟,傅红琼,李琳,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病理学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4):33-34.


[10]孙峻.基于“问卷星”的在线考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7(2):36-39.


[11]辛雪,纳仁高娃.“微信公众平台+问卷星”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