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孤独的忏悔——《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88
  • 0

袁海林

【教材分析】

散文《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散文集《随想录》,属于“伤痕文学”作品。

文章特色在于:

厚重。其厚重在于思考的深度、人格的高度。虽为“伤痕文学”作品,但与同时期表现文革的悲剧作品颇为不同。那些作品只是一味控诉灾难,以单纯的受难者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博取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本文则不然,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一种悲剧的崇高与孤独。它来自于本是受害者却高举匕首剖开自我灵魂的勇敢,以及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良知和责任感;来自于在缺乏反省精神的社会中踽踽独行的孤独。

真实。其真实在于情感的袒露。“情至无文,哀词不韵。”作者把一颗破碎的心径直呈给读者,迫不及待,来不及修饰,来不及打磨,“说真话、抒真情”。读者所看到的是作者痛苦的、真诚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心灵原生态,正因为如此,才更有打动读者的直接效果。

教学目标】

走进文本,弄懂“忏悔”的内涵

品味语言,领略质朴、真实的抒情特色

纵深挖掘,读懂“忏悔”的言外之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抓文眼句

西方有两部《忏悔录》,一是基督教奠基人古罗马帝国奥古斯丁的著作,一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正像卢梭说的那样,他要让灵魂在读者眼里透明,两部《忏悔录》如明灯,为基督教分别标上了冒号和句号,从此,西方文化从封建转向民主。而巴金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他在自己的封笔之作《随想录》中引入基督教的忏悔精神,将自己的受伤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在痛苦挣扎中救赎者自己,在崇高悲壮中呼唤着他人。《小狗包弟》就是其《随想录》中的一篇。下面让我们走进《小狗包弟》,感受其人其文。

提问:文中作者对谁表示忏悔?哪一句话直接表明?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设计意图:“忏悔”正是文章的核心所在,抓住文眼句,举一纲而众目张。

二、走进文本,弄懂“忏悔”的内涵

1.我为什么怀念包弟?

动物的灵性、干净、有情有义。包弟是曾经美好生活的载体,也是人情人性美的载体。

设计意图:此问在于对小狗包弟这一意象的解读。主要是对2~9段的解读。往往我们学生分析这一部分时,只是着眼于从细节描写中感受小狗包弟的可爱、伶俐、通人性等特点。实际上这只是浅层次阅读,因为小狗包弟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还有与之相关的人、物,比如作者的爱人萧珊、朋友日本作家、篱笆等等,这些合起来构成了一个以小狗包弟为中心的温暖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背叛,只有人情的纯澈,人性的美好。所以从深层次的意义讲,小狗包弟成为一座桥梁,连通过往美好生活的桥梁;成为一个符号,人情人性美的象征符号。这一问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因为记忆越美好,作者就越难割舍,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2.我为什么向他忏悔?我送走了包弟,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亡。

3.假如处在相同的处境,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巴金送走小狗?

答案预设如下:

设计意图:此问在于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的层面去了解文革之祸。此处对背景的解读要紧扣文本,因为文本已有足够的自足性,文中第1、7、8、9段已极言文革的荒唐与残忍。巴金先生为何要把包弟送上解剖台?狗有何罪?日本狗,外国种,那么狗的主人当然是“里通外国”,好一个文革逻辑;第七自然段“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害怕抄四旧的红卫兵到我家里来”,好一个“抄四旧”,原来抄家是如此的随意,每个人都是“钦差大臣”,每个人都有“尚方宝剑”;第九自然段“形势越来越紧”,好一个“紧”字。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便可构筑出文革的社会状况,无需更多的背景介绍,只需对文革所造成的物质、文化之祸略加总结,让学生明白文章,以小见大,小狗包弟所体现的不只是一只狗、一家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幻灯一:“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在一次讲话中沉痛地说:‘文化大革命’死了2000万人,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北京市红卫兵小将们在国子监孔庙大院中焚烧一批市文化局收存的戏剧服装及道具,把作家老舍、萧军、骆宾基、端木额良,戏剧艺术家荀慧生、白芸生、马连良等三十余人押来现场批斗,当场剃他们的阴阳头,墨汁淋在脑袋上,勒令围跪在熊熊大火四周,一面灼烤,一面用钢头皮带抽头。三十几名作家、艺术家个个头破血流。作家老舍说了句“士可杀、不可辱”,被当场打晕死过去……八月二十四曰,老舍自杀,尸体在什刹后海被发现、脖子上仍挂著大黑牌,脑袋开花。

幻灯二: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4.忏悔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是对前两问的深化,主要着眼于第10段主旨的解读。这一问教师要特别注意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倾向进行引导提升。上一问讨论中很有可能有同学会以“珍惜生命”或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为理由来认可巴金的做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次道德”或“伪道德”,如果是这样,那些为了保全生命而丢弃良知、放弃正义、变节投敌的行为是不是也变得情有可原光明正大呢?巴金老人坦然承认自己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所以此处要让学生理解放弃小狗就意味着道德底线的崩溃,善的坍塌。巴金对此耿耿于怀,不能宽恕自己,因为没有退而求其次的道德。他高举着笔刀,一刀一刀把自己皮袍下的“小”逼出来,重拾良知,实现了自我的救赎。据此,总结为:生命里,应该有一些自己坚守的,不能轻易放弃的东西。如果人无所坚守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在那个时代放弃了自己的良心,放弃了对生命的关怀,放弃了文人的骨气,暴露出人性之丑,才是巴金先生忏悔的真正所在。

三、品味语言,领略质朴、真实的抒情特色

在最后四自然段中,作者用最真诚的语言毫无掩饰地道出了自己的忏悔之情。所以有人认为,巴金先生在此文中的语言是直白而没有技巧的,你同意此观点吗?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句话来品味他的真情,看他的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怎样表达忏悔?

示例如下: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想象幻觉)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直抒胸臆)

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类比)

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借景抒情、今昔对比)

设计意图:散文之美在于情感,《小狗包弟》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情感语言的品读,将是极大的遗憾。但如果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解读,就盲目诵读、谈论技巧,一定会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的。所以笔者把品味诵读这一环节安排在对作者的“忏悔”心理有了深入了解后,很自然地由品人过渡到品文。

四、纵深挖掘,读懂“忏悔”言外之意

提问:

1.真正要忏悔的是谁?他们忏悔了吗?

答案示例:

文革的制造者。统治阶层、强权的持有者。

文革的推动者。自私懦弱、冷漠麻木、欺软怕硬的民族劣根性。

设计意图:如果巴金先生只是想借《小狗包弟》反思自我,以显示忏悔的勇气和伟大,那就是对作者的误读。巴金先生曾在《探索集·后记》中写道:“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这就表明作者把自己揪出来“示众”,是为了点燃忏悔理性的火种,从精神上唤醒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这就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如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世界的层面去拓展反思。

小结:当一种强权把人不当人,当一群奴隶昏昏然沉醉其间,忏悔像一道耀眼的亮光,害怕被这亮光刺了眼而讳疾忌医的是孱头,是昏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只有忏悔才有可能重生!但遗憾的是,在一个缺乏忏悔精神的社会里,巴金先生是如此孤独!

2.假如文革博物馆要征求一句话文革警示语,你会怎么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是流动的、鲜活的,既有向内含英咀华的精微,也有向外直面现实的风骨。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