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学 苏州大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与高教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2SJD880038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从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管理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特色培养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常态 高等教育 改革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央执政新理念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从速度粗放型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向新的发展阶段。不单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常态,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必然会呈现也新常态。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高等教育是科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也要及时适应新的变化。
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水平明显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益也逐步得以显现。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因素也逐渐显露,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与现实社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针对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一是从管理方式看,以法治思维推进以法治学成为新常态。“四个全面”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和保障, 这就需要高等学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大学法治应视为法治理念在大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实现大学理念的有效保障。依法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大学具有自治的传统,大学法治的构建首先是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自治的构建, 大学自治制度构成大学法治的核心,要努力使这种自治权利与法治理念协调一致。
二是从办学模式看,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共同办学成为新常态。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考教育自主办学的主体,一方面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接受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与社会、企业的关系,实现开门办学,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根据社会、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修正培养模式,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接受社会选择和监督。
三是从发展方式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成为新常态。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的规模扩张,不但在校区建设上还是学科布局上均完成了历史使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高等学校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向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在发挥专业特色、学科优势上下功夫,在大优化结构、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实现由“大而全”到“精而优”的战略转变。
四是从发展动力看,以创新驱动为主导成为新常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今后的大学,不管是省属还是部属,不管是“985”还是“211”,最终将由市场、由社会来选择。这就要求高校合理定位,主动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创新驱动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趋向
1.深化高等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学校行政化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错位、办学资源行政化配置,从而导致“大学精神的沦落”。在以法治学总引下,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是建立大学章程,实现自主管理。高等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所处区域社会状况及发展实际,自主地对学校定位、规划,改变以往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独立法人实体。
二是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多元化。坚持教授治学、教授治校,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社会发展要求、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上充分发挥自主权,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元化。
三是根据社会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市场化。目前最为迫切的就是高等学校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招生规模、学历层次、学费收取、经费划拨等完全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体制,改为由各院校根据市场供求及自身发展需要而定。这样既可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可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2.注重内涵发展,建立自主特色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上规模、增专业、扩校区。只有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作为生命线,才能进入自主发展、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变讲台教学为平台教学。多年来,虽然不少高校也在偿试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总体来看,高等学校传统的讲台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严重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热情。一方面要变讲台教学为平台教学,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也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走出校园,将教室移至社会、移至企业。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必须让学生课堂所学内容与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结合统一才会接地气,才能真正学有所用。
二是结合学校发展,建立自主特色培养体系。由于历史传统、区域发展、文化背景等条件不同,各高等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建立有自主特色的培养体系。如果一味的求同,存异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也就丢失了特色。保持自身发展特色,也是一个高校得以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前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要注重特色发展,就不再是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而要立足现实、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提升培养对象地位,优化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高校一定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定意义上说高校的培养对象就是高校向社会推出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也就自然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地位,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途。所以高校要提升培养对象——学生的地位,不能只简单认为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将学生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关注的重点,让学生主动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自由度和选择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刻不容缓,尤为重要。
当然在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上也要进一步优化综合评价机制。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一定时期内还是以精英教育为目标,所以在对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上就要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更高更远大的理想,有针对性的挖掘学生更高一级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也应该是难度大、标准高、挑战性强。这样的教育就不能只简单用分数来衡量,用考试成绩来驱动,而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的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亚里士多德说“教育之树根部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蜜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之栋梁、社会之精髓。
4.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创新国际合作交流
高等学校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办学,不能沉湎于原有利益格局而自醉。
面对新常态,要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踏踏实实的坐实根基,又要义无反顾的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去面对,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开门办学,开展与社会、企业的全面合作,及时修正培养模式中不合理的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和企业的资源,有效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又得以提高能力、丰富阅历。高校可以采取科技孵化中心、校办工厂、研究开发基地、科技攻关项目、就业实习基地等模式,与社会及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化这样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必须将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培养相结合,“把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内容”,积极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可以表现在推荐优秀学生以交换生等形式赴国外优秀高校深造,接触先进教育理念,获取最新专业知识;“请进来”可以积极引进优秀外籍师资来校讲学,借鉴其成功的科研和教学方法,提高相关领域的教学质量,并让广大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外科研及教学现状。同时以国际化的视野改革我们的教育过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理念的合格大学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我们的信条》《陶行之文集》:202
[2]廖小平.大学行政化三问[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9-23
[3]《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陶行之文集》:975
[4]刘喜平,周志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6-17
[5]袁兴国.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81
[6]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教育,2015-01-06
[7]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8]陈先哲.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
作者简介
顾德学,1967—,男,江苏睢宁,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