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图像“四式”对应感知策略的教学探索

  • 投稿猪小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33次
  • 评分4
  • 93
  • 0

俞莉莉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

“图像”是当前艺术研究的热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图像内涵的阐释问题。这一研究为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图像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对图像的知觉往往只停留在这幅图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很少涉及图像整体的意义(如图像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因而影响到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E.马莱首次提出了图像学的概念。之后,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又提出了图像学研究方法,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一书中对现代图像学作了系统定义,著名学者贡布里希又提出要研究图像作者的实际意图。艺术史家们将释图日臻完善为对艺术作品完整文化信息的研究。

如果按照“图像”的研究理论,采用图像对应感知策略进行美术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图像思维,整体解读艺术作品,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本文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教学内容依据,结合具体案例,阐述美术教学中基础式、精细式、焦点式、多元式等4种图像运用模式,并从上、下、内、外这4个方位发散到多种途径的图像感知策略,由此“四式”全方位对应解决图像感知的各个问题。其总体框架(图1)以及各个策略的教学实践操作分述如下。

一、梯度正对应基础式感知策略

梯度正对应感知策略是图像感知的基础式下策,指由教师将美术教材中的各类图像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将内容相关联的图像组成图像组,设计图像认知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感知策略(图2)。包括主导性图像链建立、系统性图像库形成、自主性电子图像选择等3个梯度,它像基石一样承载其他3个策略。根据此策略,具体落实教学意图。

(一)主导性图像链建立

教师研读教材,将分散在不同年级教材中内容相互关联的图像集合在一起,建立难度递增的“图像链”,其目的是在教学前厘清图像资源脉络,为形成高效图库打基础。以浙美版教材为例,第一册中的《色彩魔方》、第二册中的《五彩的烟花》、第四册中的《春天来啦》、第六册中的《五彩斑斓》和第九册中的《色彩的世界》,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以色彩为主题的,并且都是以色彩知识的关联和递进形式来演绎(图3),可将这些相关的图像组合整理为图像链形式的。

(二)系统性图像库形成

将图像链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的图像网络,即图像库。它包含三种形式,分别是领域图像库、形式图像库和内蕴图像库(图4)。领域图像库依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的具体课程,建立四大图像库;形式图像库依据材质、线条、色彩、形状等这些外在形式组合:内蕴图像库则依据情感、价值、技巧等内涵进行组织。

形成图像库的目的,一是融合图像链,使之系统化;二是为电子图像教学提供分并自如、自成体系、可供搜索的图像资源。

(三)自主性电子图像使用

图像库以电子教科书的形式,在班级博客上不间断地设置,供区域内的师生共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调取图像,学生在家学习时可以在电脑上使用。使用分两个层面,一是阅读和感知,即根据学习需要,输入图像名称关键词,学生可以在现有图像库中自主搜索选择图像,灵活地呈现所需内容;二是与图像互动,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图像、作业、感悟等后续资源,使图像库不断生成、修整和充实。新的阅读、感知和表达方式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免去学生携带沉重课本之累,既便捷又有效。

综上所述,梯度正对应基础式感知策略,从科学、具体、系统的角度进行图像资源整合,夯实了图像感知的基础。

二、特写逆对应精细式感知策略

特写逆对应感知策略是图像感知的精细式上策,它像天空一样统领其他三策,又与“大地”遥遥相望。其做法与约定俗成的读图反其道而行之,是对图像进行由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的精细式解读,以拓展感知空间,树立新思维,感知新内涵。它主要包括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的特写逆向对应感知(图5)。

(一)造型逆向感知

造型是图像的骨骼,隐含图像的整体格局,寻找图像中逆向的造型元素或者隐藏、凸显某个局部,以其新奇性、特殊性引起学生关注,启迪学生走进图像作者的内心,加深对图像内涵的理解。

(二)色彩逆向感知

色彩是图像的外衣,“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先于形状被感知。图像中色彩的选择,往往是人们围绕对色彩的固定联想展开的,在精读图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局部或者整体色彩设置成逆向对应关系,以引起学生注意,由此引导学生更加精细、深刻地读图。

下面以《星月夜》一课为例,阐述本策略在视觉上带给学生的无穷新奇与内心思考。

《星月夜》(图6)描绘的是星月之夜下的一个宁静小镇,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教师运用色彩逆向感知策略,将原画的色彩做了以下的变化(图7),将黄绿冷色调设置为相对的暖黄色调,引导学生感知不同色调的整体感觉,在逆向的对比欣赏中体会冷色调的魅力,理解梵高作画的创作背景。

再如(图8、图9)用有彩色和无彩色逆向标注《星月夜》,划分成天空和大地两个区域,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局部区域,局部关注度提高,通过局部对比觉察出两个区域内两种风格的线条形式,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景象,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奇特的线条组合形式的作用。学生领略梵高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躁动与不安。通过图像关注作者本身,这是精细感知图像的重要部分。

又如在《幽默大师》一课教学中,教师用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图像作为贯穿漫画教学的教具,引导学生感知漫画,用教具分三步呈现“三毛”(图10)。第一步呈现三毛半身图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漫画的形式;第二步教师利用教具变化“三毛”表情,帮助学生感知图像背后隐藏的漫画特点、表现手法;第三步隐藏“三毛”面部表情,用不规则形取代,引导学生思考“它具有怎样的漫画形象?”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图像推理。半身像、头像、虚化头部轮廓这样连续的三类图像,逆向论证了漫画图像的特征,留下空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以联想扩充图像感知的区域,将图像思维引向精深。

综观上述两个案例,特写逆对应精细式感知策略,抓住学生感知图像的眼球,利用色彩、造型的逆向变化拓展感知空间,引导图像思维,让学生沉浸于新奇图像的同时体会到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交叠互对应焦点式感知策略

交叠互对应感知策略是图像感知的焦点式内策,它是与学习重点、难点相关联的图像的感知策略,是读图活动最主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整个图像感知策略的核心。这一策略通过精确定位感知的切入点,将学生引向图像感知焦点,用教具实物化互对应、图像组链化互对应等形式进行简便、有效的实施。(图11)

(一)教具实物化互对应

在教学中,教师将实物教具引入课程,作为学生图像感知的切入点,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惊喜。这里以《工艺招贴设计》一课为例阐述本策略。

图12呈现的是一颗子弹的图像,图13呈现的是一个被折叠并悬挂在衣架上的子弹图像,图14呈现的是用榔头敲击子弹的图像。在没有改变实物外形与功能的情况下,根据公益招贴的创作主题,在招贴画背景上用衣架、榔头等实物拼摆设计,实物与图像互动,形成新生图像。这样的感知,能引发学生用图像的思维习惯考虑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远比设计法则的僵硬灌输有效得多。

(二)图像组链化互对应

此即从已有图像感知经验出发,链接新图像,引导感知。以浙美版《线条的魅力》一课为例。图15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蜘蛛网实物图;图16是蜘蛛网图像与学生头像相链接,以叠加方式呈现的新图像,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线条形式美这个学习重点;图17呈现的是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艺术作品。由蛛网链接头像引入感知重点,进而简捷地进行艺术表现,呈现图像作品,一目了然地将图像与学习重点呼应,指向明确。

综上所述,交叠互对应焦点式感知策略,以学习的重、难点为感知焦点,利用实物、图像等媒介为切入口进行互对应感知,化解学生学习的障碍,让他们步入捷径,运行在有效感知的轨道之上。

四、多元发散对应个体式感知策略

多元发散对应感知(图18)是图像感知的个体式外策,是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图像活动中的策略,它使学生的图像感知呈现出个性、多样的外在表现。学生带着各自的主观感知,积累唯有自知的视觉经验,这些个体间的差异令他们的图像记忆千奇百怪。学生们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最喜欢的图像经验保存下来,带着各自的理解和观念,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性完成相关图像感知活动。其目的是把以教材图像为中心的读图活动,推向以实际个体认知为中心的读图行为,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方法发散对应感知

美术教学中的图像包括学习情境、作品作业、方法步骤等类型,体现不同学习意义,隐含不同的读图方法。方法感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读图形式,多元感知图像的各种信息,体味图像的审美特性和文化意义的策略。例如《夸张的脸》一课中的头部造型及其泥塑分解图(图19、图20)具有学习方法指导意义,图19中的图像直观呈现出如何通过头部造型表现人物特征,图20具有先外后内,先整体后局部的步骤意义,而图21为学生提供不同时期的夸张的脸的图像参照。不同意义的图像,教师要分门别类,引导多样发散的感知。

(二)形式发散对应感知

是指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图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评述图像的策略。体现在发散的评述形式上,由评述的载体来体现,可以是语言叙述、文字描述、图像再现等,也可以借助影音、实物、肢体等综合资源,用在课前预习感知图像和课后交流感知图像上。以《飞天》一课为例:学生自备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交流,有文字描述和线描作品,个性化阐述图像意义,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感知。(图22至图25)

综上案例所述,采用多元发散对应个体式感知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表达图像感受,树立多途径的图像思维方式。

五、结语

通过图像“四式”对应感知策略,挖掘、梳理、利用图像的丰富的形式与内涵价值,能有效提高美术教学中图像运用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图像感知的积极性、完整性,树立良好的图像思维习惯,并在图像感知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广泛的视觉经验,获得个体身心的整体发展。

图像的感知及其阐释,是当下以及未来学校美术教学中不断深化的研究方向。美术教师要提升自己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培育学生的美术素养,运用“图像感知”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可行且高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德)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林夕,校,北京:三联书店,1999.

[3](意)菲奥雷.毕加索[M].黄文捷,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