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江
一个本该在竞选中注定会被淘汰的学生,怎么就凭借自己生动的演讲和悲惨的经历而虏获了他人的心,并为自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呢?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名学生被迫离职之后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否有其他的诉求?大家将选票投给了他,是同情理解,还是过于盲目草率?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职”的地方?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我自己班上也曾发生过,但最终的结果却并非如谢老师所遭遇的那样。依稀记得,当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演讲者所打动与感染,甚至可以用“被催眠了”来形容,但是,最终班上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将机会留给他。
事后,我问了一部分学生,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是这么认为的:既然家境不好,就更应该自律自爱,而不是投机取巧地借机“哄骗”我们以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个别学生提出的哄骗观点可能有点过激了,我甚至觉得当事人在讲那些伤心往事的时候,是真的把自己感动了,也是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完成了一次美好的自我教育。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认为,我班学生怎么这么狠毒,不光不同情弱者,甚至还干“伤口上撒盐”的“不道德”行为。可在我看来,他们恰恰是在帮助一个亟须帮助的人,使他能够以更加理智、清醒的头脑来审视自我和现实,而不是执着于幻想或侥幸碰运气的心思。我想,正是学生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智的思维方式,才会有足够的自信与底气去认真负责投上一票,在这种富有正气的生长环境中,自然,个别学生身上潜伏着的“病毒”就没有发作和蔓延的机会。
当然,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班学生绝不是“冷血动物”,也不是“没大脑”的那类,自从他们拒绝给他机会之后,很多同学开始给予他各种途径的帮助,有些是生活上,有些是学习上的,结果,不到半个学期,他的状态有了极大的改观,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谈不上“脱胎换骨”,至少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举自己学生的例子,是想要表达一点——我们应该让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结合实情做出最佳的选择和补救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华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