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清肝利胆化湿法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05次
  • 评分4
  • 35
  • 0

李日珍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卫生院,广西南宁 530008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给予研究组采用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复发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通过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率20.9%(9/43),研究组则为2.3%(1/43),两组相比差异明显(χ2=6.54,P=0.02)。结论 采用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清肝利胆化湿汤;慢性胆囊炎;消炎利胆片;疗效;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88-02

[作者简介] 李日珍(1968-),男,大专,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疾病。

慢性胆囊炎作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之一,得这种疾病的患者病程有一定的慢性迁延性,且易反复急性发作。该病主要由于胆道系统受到寄生虫、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及结石阻塞等影响继而和急性胆囊炎蔓延形成[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研究分析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为该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2]:年龄在60岁以下(包括60岁);胆管无梗阻,且胆囊无显著性萎缩。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患有相关急性胆道疾病、过敏体质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然后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5±5.8)岁,平均病程(4.7±2.2)年;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1±5.7)岁,平均病程(4.9±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该药为国药准字号:Z45145852,6片/次,3次/d,口服。

研究组采用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药方组成成分:甘草9g,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川谏子、柴胡、延胡索、黄芪各12g,龙胆草、生地、当归各15g,随症适量加减。同时给予伴随有恶心纳差患者加用半夏9g,陈皮12g;身黄患者加用大黄9g,茵陈12g;隐痛患者加用麦冬、沙参各15g;胆结石患者加用海金沙、金钱草各15g;腹胀便秘患者加用大黄、芒硝各6g,1剂/d,用400mL开水煎煮早晚各1次温服,28d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相关内容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疗效指数在30%~70%之间,包括30%在内;无效:疗效指数<30%。治疗1个疗程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复发率。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9.0统计包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35/4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40/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所示。

2.2两组复发率比较

通过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率20.9%(9/43),研究组则为2.3%(1/43),两组相比差异明显(χ2=6.54,P=0.02)。

3讨论

3.1慢性胆囊炎发病机理

慢性胆囊炎这种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长久失去有效治疗所致,并且多数患者伴随有胆结石。采用西药抗感染药物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患者极易产生耐药性。胆囊处于右肋部位,患者发病以多次右上腹适疼痛为主要症状,且伴随有纳差、腹胀及嗳气等不良症状,归属于中医学“胆胀”与“胁痛”范畴。且胆系和肝同属于主机体疏泄之司,互为表里,彼此相互影响,其中肝是刚脏,恶抑郁而喜条达,而胆可以化肝脏余气变为胆汁而利于患者消化,通降为机。久病失治或者外部邪气侵袭肝胆诱发肝胆疏泄失司,导致气机郁滞不通,水液不运继而转变为湿邪,当气机长久郁滞不通则生郁火,湿热相互交织,络脉失和而导致患者右肋疼痛,继而肝木乘于脾土,导致脾胃受纳失司而发生纳差、嗳气等症状。慢性胆囊炎患者多数是由肝胆湿热引起,治疗该病需要在清肝利胆的条件下进行辨证治疗[4]。

3.2清肝利胆化湿汤方解

清肝利胆化湿汤配方中以龙胆草清肝利胆除湿气作为君药,从上可以清除肝胆之火,从下可以排泻肝经湿热;黄芪则有清热除湿功效,柴胡有疏肝化郁功效,栀子有清热解毒功效,三种草药同为臣药,辅助龙胆草起到良好的清肝利胆功效。延胡索与川谏子有疏肝除热止痛的功效,可急速治标缓慢治本;生地与当归益阴可以补血养肝,预防清泻药物过量使用而伤及肝脏;泽泻与车前子有除热渗湿气利尿的功效,可辅助君药臣药排泄湿邪之气;甘草能调和各位中药,缓解病痛兼为佐使借助柴胡引药归入肝经。依照不同患者体质差异,各味药可以酌情增减剂量,各味药联合使用,发挥清肝利胆、护正保本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通过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率20.9%(9/43),研究组则为2.3%(1/43),两组相比差异明显(χ2=6.54,P=0.02)。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5]相吻合。

3.3清肝利胆化湿汤作用机制

3.3.1促进胆汁分泌、排泄外界因素诱发胆道排空障碍或者胆管梗阻,继而导致胆汁浓缩滞留,这是促使胆囊出现炎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长时间炎症影响下,降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正常选择性吸收磷脂、胆汁胆固醇的能力,并增加黏糖蛋白分泌,导致胆汁的理化性质出现改变,当磷脂、胆汁酸及胆固醇三种物质的含量比例不合理,则易于形成结石。而黏膜上皮细胞由于吸收了过量胆固醇,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形成泡沫细胞,随着泡沫细胞越来越多,导致局部黏膜越来越多,并向黏膜表层隆起,导致胆固醇性息肉形成,继而为结石形成奠定基础。二者均会促使胆道梗阻严重化,从而硬性胆汁排出,导致患者病情发生恶性循环。所以确保其胆道畅通无阻,胆汁排泄正常,可以有效消除炎症[6]。清肝利胆化湿汤中柴胡、川谏子及黄芪、大黄等通过不同机制均起到利胆功效,有利于患者正常分泌胆汁,收缩胆囊。且现代药理学证实:“大黄胡汤可以提升胆汁中的胆汁酸含量,同步降低糖蛋白、胆红素含量,控制结石病理性胆汁形成,消灭促使炎症严重化的相关因素”。

3.3.2抗菌并控制细菌移位健康人的胆汁无细菌,细菌主要通过肠腔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或者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由淋巴、血液及附近器官通道进入。目前检出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广泛使用抗生素,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耐药菌群,促使胆系感染菌株发生一定的改变,菌群结构随之改变,临床效果随之降低。清肝利胆化湿汤中金钱草、川谏子、黄芪、大黄等药物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效果,同时黄芪和大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质粒,大黄素还可以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产生的耐药质粒[7]。清肝利胆化湿汤既可以直接抑制杀灭细菌,又可以调节患者身体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并预防因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而促使肠道细菌转移至胆道、感染扩散的不良迹象。

3.3.3抗炎镇痛效果清肝利胆化湿汤中的金钱草、黄芪、大黄、柴胡等有明显的抗炎镇痛疗效。其中柴胡中含有挥发油、皂贰,黄芩中含有黄芩素成分,其具有抗炎性渗出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肉芽肿生长。同时针对各种因素导致的炎症介质释放、结蹄组织、白细胞游走均有一定影响。有医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大柴胡汤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其通过控制化学介质游离进而控制患者局部炎症,再解除其全身的皮质醇-ACTH分泌,进一步激活垂体-肾上腺内分泌体系,调节生物作用而起到良好的抗炎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清肝利胆化湿汤主要是由大柴胡汤加减形成的,而大柴胡汤有调节小肠运动、保护胃黏膜、肝脏、调节脂质代谢的多种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慢性胆囊炎诱发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嗳气、上腹饱胀等不良症状[8]。由此可见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主要是通过多靶点、多种层次发挥整体效果的。而中医主要利用辨证施治,当方药配伍以后,和单味药物的药理功能不完全相同,其余药理机制是否对该病有治疗效果,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总之,采用清肝利胆化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利于消除感染、炎症及浓缩胆汁对于黏膜上皮的损害,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魏叶帅.清胆化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3(5):103-105.

[2]王晶.清肝利胆方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76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

[3]梅雪峰.清肝利胆汤治疗120例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2,7(9):163-165.

[4]张晨光.利胆汤对慢性胆囊炎湿热证舌苔的影响及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2,8(24):185-186.

[5]张桂华.慢性胆囊炎96例的中医辨证治疗与护理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5(2):103-104.

[6]杜宇,侯仁义.利胆理气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超声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3(2):106-107.

[7]李树翠,冯俭张.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大黄及其制剂中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8(10):132-134.

[8]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8,3(1):59.

(收稿日期: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