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6例参加康复训练的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应用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体质量管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障碍;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 BMI指数;
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患高血脂风险可增加1.5倍,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约2倍[1]。引起肥胖的原因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未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等多重影响因素,在精神障碍患者中BMI指数超过30的患者较多,据研究数据显示,服用抗精神药物时间越长体质量增加越明显。对于精神障碍人群来说,肥胖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较大,其一,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从而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会因服用药物会使体质量增加而中断治疗,进而无法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其二,肥胖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会影响患者社会生活恢复的效果。因此有效控制精神障碍患者体质量具有临床意义。本文将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析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6例参加康复训练的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0.89±3.54)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4例,高中3例,大学及以上10例;平均病程(5.21±1.22)年;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分值(77.89±9.24)分。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0.89±3.54)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4例,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8例;平均病程(5.19±1.21)年;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分值(78.52±9.46)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30~60岁。(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精神症状较为稳定。(4)有一定的社交及社会适应能力[2]。
排除标准:(1)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功能、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精神状况不稳定的患者。(3)病历资料不全者[3]。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健康饮食餐谱安排,叮嘱患者家属控制患者零食、点心的摄入,白天允许午休1 h。
观察组给予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1)体质量管理课程准备:组建精神障碍患者体质量管理小组,入组前邀请医生、个案管理员评估病情,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意愿。若患者在课堂上出现病情波动,马上停止授课,通知主班,安置好患者,通知医生到场处理,安抚其他患者,最后通知家属。病情波动的患者经休息调整后,需重新评估才能参加新一期的训练。实践课前,通过自制活动能力评估表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对患者作个性化的动作指导。若实践课过程中出现患者受伤,即予以现场救治,所需的急救物品在服药训练室,通知主班,安置好患者,通知医生到场处理,安抚其他患者,最后通知伤者家属。受伤患者经休息治疗后,需重新评估才能参加新一期的训练。上课前评估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总病程及目前的理解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多了解患者对课程的想法并于每节课后布置作业,以加强学习效果。若效果仍较差,可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安排下一期继续学习[4]。(2)课程安排:将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共8节,包含内容有对体质量管理给予阐述、阐述肥胖及其引起的疾病、评测与分析运动及饮食习惯、分析患者身体数据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实践课共20节,分成5个阶段,从简单的体能训练到体能燃脂耐力训练,循序渐进,见表1。
表1 渐进式运动干预方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3 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因素作用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和智力等多方面异常,且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大多需要终生药物治疗,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精神活动障碍、扭曲客观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自残、扰乱社会秩序的患者被称为精神障碍患者。随着疾病的迁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残疾、认知功能障碍和健康水平下降。体质量管理模式应用健康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使用非药物干预手段给予规范化、双向反馈、系统化的体质量管理,进而提升体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培养患者对体质量管理的认识,建立体质量管理意识与习惯[5,6]。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实施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即P(plan,计划):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订体质量管理方案;D(do,执行):给予患者健康宣教,监督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提升其依从性;C(check,检查):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监测患者体质量波动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护理过程中耐心解释所出现的问题;A(act,调整):护理人员在患者锻炼过程中总结患者的体质量控制情况,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召开科室会议分析问题原因,调整护理方案。至此,进入下一个循环之中。但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其具有认知缺陷、意志减退、自控力差等问题,如何对其体质量管理模式给予改良,临床应用效果如何,目前国内研究尚不够深入。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指数、糖脂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徐建丽等[7]、高翠翠等[8]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改良体质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体质量管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临床上值得推广。
[1]高金保、体质量管理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6):32.
[2]武智甜,广芹,王雪丰.系统化健康管理模式对肥胖PCOS患者体质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8)-2972-2974.
[3]郑先燕,邓传秀,孙雯华.个体化体质量管理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中的护理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8):169.
[4]秦怡。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探讨[J].社会与公益, 2020,11(8):36-37.40.
[5]关立军.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技术管理与指导模式探讨[J].饮食科学:下半月, 2020(1):323.
[6]宋珈莹,孙赫,王会娟,等.运动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及血糖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6):81-84.
[7]徐建丽,冯春霞,杨阳,等.“16周渐进式模拟跳绳干预方案在优抚精神分裂症伴发肥胖患者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9):169-172.
. [8]高翠翠,杨芳,王晓琳。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对超重及肥胖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25(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