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疾病预防论文范文,疾病预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检验中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的应用效果研讨

  • 投稿种草
  • 更新时间2016-04-14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88
  • 0
 临床血液检验可以为患者血液特征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直接的影响[1]。血液中血清的分离、标本的采集等工作将会决定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近几年血液分离胶采血管的应用使临床血液检验中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得到明显改善[2]本文探讨了临床检验中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的应用效果探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血液检验的患者,选择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采血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8例,女21例,年龄13~79岁,平均(52.3±12.7)岁,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9例,女20例,年龄12~82岁,平均(53.5±1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检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液检测的临床患者98例,将其按照采血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分离胶采血试管进行采血,对照组患者采取真空玻璃采血试管进行采血,对这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分离胶采血试管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1.2.2检验方法 完成血液标本采集后,在1 h内在30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经我院现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UA、CRE、CO2CP、Glu等四项生化指标。 
  1.3数据处理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经(x±s)形式表示,统计分析中,计量资料对比接受t检查,计数资料对比接受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视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液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种采血方式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UA、CRE、CO2CP、Glu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完善,临床对医学检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快速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意义重大[3]。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中含有分离胶成分,呈现为惰性,为一种具有触变性黏胶性的液体,为聚合高分子位置,不溶于水,具有抗氧化性,耐低温,稳定性较高,密度在血液和血细胞之间,因此,在离心的过程中可以使血液达到彻底的分离效果,速度快,并且无杂质,优势明显[4-5]。除此之外,分离胶管壁具有保凝剂,可以对血液的凝固产生促进效果,从而快速分离血清[6-7]。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液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种采血方式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UA、CRE、CO2CP、Glu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UA、CO2CP、Glu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RE水平则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8-9]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经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可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血液检验过程中,采取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可以使真空玻璃试管血清难以分离、杂质多、生化指标值准确度不高等缺陷得到弥补,应用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不但能够使检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并且使患者对血液检验的信任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科学、准确的检验结果对于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等.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5):2245-2246. 
  [2]谢中建,孔祥雷.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33):96. 
  [3]莫凡,赵洁,王琼,等.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24(03):80-82. 
  [4]邹鸿燕.抗凝剂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J].中外健康文摘,2012,9(04):334-337. 
  [5]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血液分离胶采血试管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5):2245-2246. 
  [6]何红英,张向阳.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6(12):345-347. 
  [7]鲁惠.血清分离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9(10):99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