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老年医学论文范文,老年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讨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 投稿卿卿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79次
  • 评分4
  • 34
  • 0

吴 冰 王 丹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及对策。 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对该社区确诊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医护干预,心理疏导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评价其效果。 结果292人参与,男性131人,女性161人,在糖尿病诊断标准、服降糖药感觉良好后仍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除遗传是危险因素知晓率无差别外,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心理疏导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控制体重、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均上升,除戒烟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疏导后患者总复查率、总药物治疗率和总控制率较心理疏导前分别提高了12.81%,7.41%和23.62%,其中心理疏导前后总控制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P<O.01)。心理疏导后空腹血糖和血压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和1.74,均P<0.05)。 结论 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主要是定期心理疏导,对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药物、非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血糖控制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区;空巢老人;糖尿病;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22-03

[作者简介] 吴冰(1968.6-)女,满族,吉林长春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全科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 王丹(1978.10-),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与营养,科研与教学。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由于其病程长,治疗效果慢,且易反复,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变化,又属于身心疾病不仅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本身往往影响患者的性格、精神状态,引起继发性心理障碍如抑郁、孤独、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和性格特征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在疾病发生上是重要环节[1]。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此该社区从2009年9月—2012年9月调查随访了292例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管辖社区2009年9月—2012年9月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292人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31人,占44.86%,女性161人,占55.14%;年龄55~82岁,平均(55.81±10.86)岁,其中男性平均(56.90±12.27)岁,女性平均(54.95±9.60)岁。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对该社区已确诊的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社区医护干预(指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用药指导、自我管理及监测、并发症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评价其干预效果。

1.2.1 社区空巢老人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老年人常由于患慢性病较多,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思、多虑、或看到邻里、亲戚危重病人易触景生情,食欲不振或明显减轻。自责、固执、有内疚感,开始初诊为糖尿病时,常常自觉病情严重,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有的病人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每天以泪洗面,还有的认为为什么我得病,他们怎不得病,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该调查表明多思、恐惧、忧郁心理占42例52.5%,临床和试验结果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对糖尿病的重要影响[2]。该研究根据病人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性格及年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发病经过,开展糖尿病沙龙活动,然后采取直接指导,告诉病人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只要面对现实、坚持长期综合性治疗,是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享有与正常人一样寿命。有些病人认为自己能吃、能喝,抱无所谓的态度,应告诫患者如血糖控制不好,并发症就出现早,纠正对糖尿病错误认识,正视自己的病情,端正生活态度,正确面对老年糖尿病。制定团队医生指导手册,签订协议书;医护每周上门随访,与老年患者谈心,既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心,又可及时监测患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各项指标[3]。

1.2.2 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在治疗中,病人对自己各种临床症状、每一次的血糖、血脂、尿糖检查结果都非常敏感,稍不理想,情绪就不稳定,他们对各种诊疗持怀疑态度,责怪医生药物不对症,这时要尽量倾听病人心理感受、鼓励他们尽情发泄、诉说,以致流泪也不加劝阻,等情绪平静后,再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委婉地将病人的不对观点给予纠正,帮助病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4],多与老年人交流,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感,对那些失去信心、消极的患者应多予鼓励和安慰,并动员周围邻居共同关心病人,让儿女们找点时间多回家看看,使病人有依靠感,消除孤寂感,从而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0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计算机双录入,并逻辑纠错。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心理疏导前后患者疗效比较,心理疏导后优于心理疏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心理疏导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诊断标准、心理因素、危险因素、主要损害器官、不能根治、服降糖药等方面,除遗传是危险因素知晓率无差别外,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心理疏导前后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心理疏导前后,患者在控制体重、有氧运动、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利用率均上升,除限制饮酒和戒烟外,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理疏导前后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血糖控制率比较

其中心理疏导前后总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z=10.84,P<0.01)。见表3。

2.4心理疏导前后血糖、血压、血脂比较

干预后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73和2.699, P均<0.01),见表4。

3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焦虑、失望或激动等不良状态,会使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时机体应激状态使升糖激素升高(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而使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量反而减少,因而血糖会更高。而通过医护的心理疏导,可使患者血糖、血压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心理疏导后空腹血糖和血压分别下降了8.07 mmol/L和5.47 mmHg。患者总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总控制率较心理疏导前分别提高了10.81%,5.41%和21.62%。由此可见,心理疏导在消除空巢糖尿病老年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心情愉悦接受治疗,促进身心康复中起到主要作用[5]。也很好地证明了心理疏导后随着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也得到相应提高。

随着家庭空巢化和老年人高龄化,社会化医护服务将面临着更多新的需求,而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基于我国在此方面研究和重视度起步较晚,投入更少,虽有一定的重视,但目前可利用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仍不是很丰富,患者参与度小,为此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展社区医护心理干预必将成为今后此领域研究的的重要方向之一[6]。在该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与当前国内外研究相对比,为使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得到更优质的社区医护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社区医护综合干预要不断改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多方认真研究总结出系统的最优干预方法。②本着预防为主,做到未病先防,随着我国财政对社区医疗经费的不断投入,做好农村和城市全方位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早查、早治,确保社区医护的及早参与。③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社区医护及时心理干预,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寿命[7],真正有效地做到既病防变。④增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和并发症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胡霞,周小丹,高云霞,等.城市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8):984-985.

[2] 吴冰,耿红艳.浅析社区强化管理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并发症[J].医学信息杂志社,2013(9):159-160.

[3] 王晶,王秀艳,章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2):123-125

[4] 蔡保芳.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18-119.

[5] 袁媛.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20):128-129.

[6] 徐成华,俞年塘.我国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24(9):917-918.

[7] 刁小梅.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69-170.

[8] 何叶,王俊星,何伟明,等.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49-51.

(收稿日期: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