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病毒学论文范文,医学病毒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3-09
  • 阅读量32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高危行为发生状况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1 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总结其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高危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1 200名男性流动人员,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83%,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5%,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58%;流动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整体掌握率为85.92%,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流动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200名流动人员中有13.17%最近1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5.0%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结论: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仍有安全套使用率低、临时性伴发生率高等高危行为,故应继续加强建筑工地流动人员健康教育、安全套推广以及高危人群艾滋病筛查率,最大程度降低艾滋病发生,避免艾滋病患者在人群中扩散。
关键词:艾滋病 流动人员 男性 知识知晓率 高危行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飞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升高,但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存有一系列问题,例如艾滋病的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建筑工地的工人大多为流动人员,数量及规模较大,而且大多为中青年,处于性活跃时期,故此类人群为本地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监测对象[1]。本研究主要对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1 200名进行调查,了解其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血清学监测结果以及相关高危行为发生情况等,旨在为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1 200名,年龄<20岁252名,20~<40岁756名,40~59岁192名;婚姻状况:已婚540名,未婚/离异/丧偶660名;民族:汉族1 176名,其他24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21名,初中721名,高中及以上58名。
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15版)》的要求,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1 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监测。具体内容:⑴问卷调查:应用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其中,艾滋病知识调查共有8个问题,≥6道题为掌握。问卷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对调查者逐项询问,且问卷均为现场发放,现场填写回收。⑵血清学监测:采集1 200名流动人员的空腹肘静脉血10 m L,以3 000转/min的速率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存于-20℃冰箱中待检。(1)血清艾滋病病毒(HIV)初检采用的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ELISA),对于初检阳性者应用HIV ELISA检测试剂盒复检,复检阳性的进一步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诊;(2)梅毒螺旋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初检阳性者,应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再次检测,2次检测均显示阳性才可确诊;(3)丙肝病毒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人HCV ELISA试剂盒,初筛阳性用丙型肝炎ELISA。上述检测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及试验室检测结果均录入到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并应用Excel 2013软件导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清学监测结果:1 200名男性流动人员,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率为0.083%(1/1 20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5%(9/1 200),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58%(7/1 200)。
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分析:流动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整体掌握率为85.92%(1 031/1 200);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不同民族、文化程度流动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流动人员1 200名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高危行为特征发生情况:1 200名流动人员中,有876名有性行为经历,其中158名(13.17%)最近1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60名(5.00%)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3名(0.25%)最近1年与同性发生过肛交,且每次均未使用安全套。

讨论

艾滋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们健康且具有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病尚无根治疗法,开展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大多是青壮年男性,性行为处于活跃期,而工作性质较为不稳定,并有较强的流动性,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薄弱,故其为当今社会中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与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保护好自身,预防艾滋病感染[2]。
本研究的血清学监测中,1 200名流动人员HIV抗体阳性率为0.083%、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5%,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58%。相关研究显示,梅毒感染为HIV发生的协同因子,两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故感染梅毒的患者有可能会进一步促进HIV的发生,这就提示应进一步全面、规范性病的诊治,降低梅毒、丙肝等传染病的发生率,进而防止艾滋病蔓延[3]。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区建筑工地流动人员以20~<40岁男性为主,对艾滋病知识整体掌握率为85.92%,但部分对艾滋病知识点掌握片面,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等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可否感染HIV”了解不充分,揭示当前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宣教成效良好,但在艾滋病非传播途径方面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咳嗽、打喷嚏、拥抱、握手等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行为是非传播途径,应明确告知人们,使其正确认识艾滋病。与此同时本报告还显示,本地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流动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以后艾滋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可开展集中统一的健康教育,而且宣教内容中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并重,进而让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员均能够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识,减轻其因对艾滋病不了解或认知错误而出现的恐惧、歧视[4]。
从艾滋病发生高危行为调查看,1 200名流动人员中,有13.17%最近1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5.0%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提示流动人员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仍较低,不安全的性行为将增加艾滋病的传播危险性,由此可见,目前艾滋病经性传播途径的流行形式仍十分严峻,不容乐观。因此,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高危行为的干预,明确告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指出相关高危行为对艾滋病发生的影响,告知安全套使用的重要性及其正确使用方法[5]。
针对上述分析,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员就艾滋病宣教提出几点建议:(1)建筑工地工人受工作时间、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学习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相对较差,故需强化相关责任人的宣教职责,在建筑工地粘贴宣传报,并定时集中播报宣传资料。同时疾控中心、卫计部门需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优势,灵活利用流动人员的休息时间、节假日进行传染病防治宣教[6];(2)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公共媒体的资金投入,增加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进行艾滋病防控宣教;(3)对流动人口加强管理,动态及时了解其流动情况,并积极联合多部门进行健康教育[7];(4)建筑工地附近的医疗机构需加强艾滋病宣教及疾病咨询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教,以提升流动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综上所述,建筑工地男性流动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仍有安全套使用率低、临时性伴发生率高等高危行为,故应继续加强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关于艾滋病的宣传和干预,从优化大策略、改变小细节着手,进一步巩固健康教育、普及安全套使用以及提高高危人群艾滋病筛查率,最大程度降低艾滋病发生,避免艾滋病患者在人群中扩散。

参考文献
[1]陈合,勇志鹏,吴克奇,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信行调查[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9,26(1):25-28.
[2]戈菲.铁路参建建筑工人艾滋病预防试点项目干预模式效果评估[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7,7(6):319-326.
[3]王淑华,王丽俊,王春馨,等.246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梅毒感染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9,19(5):463-467.
[4]韦永.济宁市任城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7):162-163.
[5]秦其荣,冯松,陈健,等.2012与2017年马鞍山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与高危行为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9,35(19):2682-2685.
[6]徐慧芳,王鸣.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控制艾滋病在MSM中的蔓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10):1197-1202.
[7]方芳,孙群露,詹志强,等.2015年深圳宝安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0):1272-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