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温万春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工具,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儿童语言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内发展起来的,具有一般的发展趋势。
1.儿童在两个月左右时,开始发出“咕咕”的声音。这表明他们对愉快的刺激物所做出的愉快的声音反应,这个时期许多婴儿也开始用微笑来表达愉快的情绪。
2.在3—6 月的时内,儿童开始发出“咿呀”的声音。研究发现,儿童发出的“咿呀”声中,往往包含了许多不同语言的语音,如法语的【eu】等,这些语音是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是从来没有听到的,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放弃”了这些语音。而只保留,他们能听到的口语声。3. 在10 月左右,婴儿开始能区别成人使用的少数单词,并且对不同的词能作出不同的反应。4. 到12 个月左右的婴儿能说出单个的词,并用来指称周围的人和物,如爸、妈、蛋等。5. 大约在15 个月左右,儿童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运用单个词,如“猫猫”意思是“猫来了”。6. 在24 个月左右,儿童开始把单词联成所谓的“双词”句,如“宝宝鞋”表示“这是我的鞋”。7. 在出生后的第三年,儿童迅速学会了由更多单词组成的句子。
模仿在儿童言语学习中有一定的作用,布朗等人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母亲说:“爸爸的书”,孩子模仿着用简略的方式说:“爸爸书”,模仿不是儿童学会言语的唯一途径,如果儿童只依靠模仿来学习语言,那么儿童只会说成人说过的话,只会用成人用过的句子,事实上,儿童经常使用的句子中,有许多的成人根本没使用过的,例如,说英语国家的有些孩子不说:“He Went out”, 而说“He goedout”. 不说”He did”, 而说“He doed”.
据1957 年斯金纳(B,F.Skinner)《言语行为》一书,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像其他大多数行为一样,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通过各种强化手段来获得的,如果孩子发出一种语音,符合成人的发音规律,说出一句话符合成人的句法规律,那么他会得到成人以下反应:如“点头”,“微笑”或说“对了”等等,这些反应提高孩子再次发出这种语音或提出这种语句的可能性,相反,如果他看到成人皱着眉头,显出迷惑不解的样子,或者受到责备,某种言语模式就会受到抑制,在强化作用影响下,儿童学习了成人的言语模式,从而正确地使用语言。
言语是人们和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言语过程一般包括言语表达过程和言语感知、理解过程,一切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并且从言语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言语分为: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独自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文字是书面言语的工具和手段;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是与对文字的掌握分不开的。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言语活动,或一种不出声的言语活动,目前,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开发,英语的学习方兴未艾特别是英语学习的低龄化:双语幼儿园,幼儿双语培训中心等等与日俱增,幼儿最终能从这样的学习当中获得些什么益处呢?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样的问题:
1.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靠模仿,幼儿阶段的学习是否有规范的统一语言教材呢?
2. 强化在幼儿学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授课教师是否能在授课中真正起到强化的作用呢?授课老师的英语资质是否有专门机构负责呢?
3. 汉语与英语教学的比重是否得当呢?两种语言是否在同时学习过程中会相互形成干扰?
4. 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如何与初中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衔接?目前的中学教材基本上仍是从简单对话和26 个字母开始学,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给初中的学习是带来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效果?
5. 幼儿阶段的语言学习强调与培养的是语言的教量还是质量?还是打好母语学习的基础呢?
双语现象:不同的语言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影响,这些影响除了相互吸收某些成分以外,就会产生双语现象和多语现象,语言的融合是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的融合的基本过程,大体上是通过双语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完成语言的统一,统一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
“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 是当地人的语言和外国人的语言的接中逐步形成的混杂语言,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结果,其基本特征是:语音为适应本地的语音系统而又较大的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如:
“洋泾滨”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形成的变种,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强化;因此,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统一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