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立足文本、灵活多样、勇于创新——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650次
  • 评分4
  • 13
  • 0
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对整个体系的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乃基础之基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简单来说,语文就是说话的艺术。语文的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工具,也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这个社会快速进步的21世纪,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显得极不合时宜。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将知识倾倒给学生,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随之便也出现了“填鸭式”教学的窘境。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除了学习尽显疲态之外,也会产生意料不到的逆反心理,所以必须改革。

新课标也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提高基础教育的思想高度,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字词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之外,更应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语文不重在教,而在传播思考的独立性,找寻自我和创造社会价值。

一、依据大纲指导,重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道德和科学思想方法

小学生的年纪还处在儿童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孩子的性格、思想和习惯等等都还没有成型,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从心理素质方面看,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尚不成熟,知觉的有意识性和目的性发展水平也很低下,正处于逐步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思想不稳定、不成熟,模仿力却极强是小学阶段学生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语文的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民族素质的基础。有效地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优秀文化的思想,明辨是非界限。学生小学阶段的对错观、是非观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一个非常正确的三观,教授学生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思想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课文,全文一共五百多字。字数虽少,却有力地描述和记录了昔日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以及最后被毁的悲剧。圆明园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具特色的名胜古迹,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集合了各地的名胜特色,也收藏了历史上最为珍贵的文物,而就在我们人人惊叹不已时,英法联军用大火连烧了三天,一切转眼即为层层的灰烬。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教学要点:

1.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一眼关注并接触到的便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睛,就像我们人类的心灵窗户,透过它便能直达灵魂的深处,抓住要点。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是作为定语修饰毁灭这一主语而存在的,即写作对象就是圆明园,主要内容便是其毁灭。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时要从“圆明园”这一名词入手,以正确的历史观了解分析整个圆明园的历史,将其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历史先人的功不可没,从而产生文化自豪感,懂得如何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在笔者看来,这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却也不抵我国在文化传承上、在国民心理上损失的万分之一。1860年英法侵略者的舰队再次闯入大沽口,以武力相逼,10月又绕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使得圆明园的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壮烈惨死,以身殉职,管园大臣文丰投海自杀。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时,不应拘泥于文章的寥寥数语,而应将内容发展扩散,以求全面,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具故事性、真实性和连贯性,让学生了解这一奇耻大辱,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责任感。历史已然成为过去,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悔恨之中,而应以史为鉴,发展未来。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历史,以科学的态度展望未来。小学生是国家初生的幼苗,而灌溉何种养料使其成长壮大,成为新一代的国家支柱,语文高素质的教育必不可少。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只负责讲,自由度大,而学生只有拼命听、拼命记的份。其优点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人物,上课激情澎湃,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导致学生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多多少少能灌输点知识;其缺点是课堂枯燥,死气沉沉,学生厌倦乏味,情绪低沉,学习效果欠佳,学生不敢提问,自卑心强,自我意识被逐渐削弱,个性追求渐趋模糊,独立性不高。现在的时代发展趋势不同,学生的自身环境也在变化,各具个性特点,孔子时代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现在这个快速发展变迁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每个领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革新变化,知识一天天大爆炸,教师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课堂时间传递如此庞杂的信息,况且有些教师的思想也未必能跟得上如今的知识刷新,而在这一方面,学生也许更胜一筹。通过对前后的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两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往日的教学重在教师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而往往不得其法,如今我们必须完全改变这一观念,反其道而行之,重学法而轻教。转变教师从古至今屹立不倒的主体地位,以长远的目光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加以贯彻实施。

让学生自我做主,确定学什么,怎么学,走出传统教学的框架。从前是教师带着教材和教学任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现在是学生带着课堂的学习兴趣迎接老师,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什么,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综合问题,确定最终内容。如有的学生想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有的学生却想知道圆明园的原貌等,只要教其所想,学习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其次是确定怎么学。学生经过前一个阶段的思考之后,便也会对如何学有一个大概的想法。一个学生的点子也许不及教师的妙,但聚全班学生之力就比教师的点子有吸引力。像学生个人或分组竞赛朗诵课文,比拼字词句,分组辩论等。学生为教师做主,更为自己做主,更能成为自己学业的主人,持续迸发积极主动学习的活力。

(二)坚持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古语有云:“善教者,师逸功倍;不善教者,师勤功半。”学生和教师同在一间课室内相处,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好的教师不会出言伤人,更不会露态伤人。成功的教学不在强制、不在命令也不在于区别对待,而在于一视同仁,在于鼓励。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注意力不强,容易调皮捣蛋,对于他们犯下的过错,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去教育,对于他们恰当的行为,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增进感情。但古语亦云:物极必反。教师在使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时,不能泛滥使用,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尺度,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好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洞悉未来的发展态势、发展需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更好地为了学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