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观察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43次
  • 评分4
  • 17
  • 0

沈文晖1林伟明2

1.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福建厦门 361028;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采用改良的Stoppa入路来治疗骨盆以及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从2010年7月—2014年8月期间来治疗的骨盆和髋臼骨折的患者,共选择24例。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改良的Stoppa入路来治疗骨折。手术结束后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恢复情况和时间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的不良症状等情况,来了解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可了解到,术后一年患者恢复的优秀率可达到95.8%。结论 改良的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改良Stoppa入路;骨盆骨折;髋臼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08-02

骨盆和髋臼骨折一般都由较大的暴力造成的,常见于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可引起大量出血以及脏器的损伤甚至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1-2]。以前一般采用Stoppa入路来治疗这两种骨折,但是临床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3-4]。该研究主要讨论采用改良的Stoppa入路来治疗这两种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现将该研究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0年7月—2014年8月期间来治疗的骨盆和髋臼骨折的患者,共选择24例。选择的标准是:所有研究对象均由骨科和影像学专家根据影像学资料诊断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即正斜位的X线片以及CT的三维图像。根据图像了解到:单纯的骨盆骨折有16例,单纯的髋臼骨折有5例,合并有骨盆和髋臼骨折有3例。单纯的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其中B型占5例,C型占11例;单纯的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有1例,前柱骨折有2例,T型骨折有1例,前柱伴后壁骨折的有1例。合并骨折的患者中:一例骨盆骨折为B型,髋臼骨折为前柱骨折;另一例骨盆骨折为C型,髋臼骨折为T型骨折。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是(35±3.2)岁;男性有15例,女性有9例。引起骨折的原因:交通事故伤害的有13例,摔伤的有5例,高处跌落伤的有4例,其他原因的有2例。从出现骨折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一般在3~15 d,平均时间是(6±1.7)d。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首先,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做好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即完善影像学资料,更好的了解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来分别制定手术的具体过程和实施的方式以及可能引起术后不良症状的因素;由于这两处骨折都可能引起大量的出血,应在手术前准备好与患者血型匹配的血液500 mL并常规输入抗生素。医护工作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手术前的病情交代以及手术结束后可能会引起哪些相关不良症状以及患者今后的恢复情况等方面的交代,尽量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

1.2.2改良的Stoppa入路手术患者都采用全麻的方式,并留置尿管,让患者尽量放松,采取仰卧位,进行手术区域的消毒以及铺巾等。在下腹正中处沿着腹白线做一条长切口,大约在12 cm左右,下端到达耻骨联合。切开白线之后做钝性分离,用湿纱布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对出血的血管进行及时的结扎。在钝性分离的过程中,应仔细分离出比较危险且会引起严重出血的血管并对其进行结扎,例如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吻合支等血管。在分离腹股沟韧带时,应分别注意男性患者的精索和女性患者的子宫圆韧带,防止在分离时受到损伤。通过钝性分离,暴露出骨盆的骨性结构。当患者的骨折部位完全显露出来后,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选择使用适合患者的重建接骨板,对患者骨折处进行固定。在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螺钉误放入髋关节内,同时在术中可应用影像学的方式判断骨折的复原情况。仔细检查患者骨折的的固定是否恰当,并多次冲洗、仔细观察是否仍有活动性出血点以及肌肉和腹膜的损伤,并及时的进行结扎和修复相应部位。在关闭腹腔的时,应在手术部位留置一个引流管。

1.2.3术后处理在手术结束后,患者应使用5 d左右的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改变情况。同时对患者使用一周左右的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的形成。引流管应根据引流量来判断拔管的时间,一般都在2~3 d左右。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早期就可以在床上做一些适当的功能锻炼,在1~2周左右就可下床适当活动。在术后的4~6周下床活动时就能部分负重。一般在16周左右的时候,根据正斜位的X线片骨折处骨痂的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完全负重,若骨痂生长快速则活动时就可以完全负重。

1.3疗效评定标准

在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在6周、16周、半年、1年的骨折处的恢复情况,来了解Stoppa入路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判的标准[5]一般根据正斜位的X线片观察的骨折处骨痂的生长情况和骨块之间分离的距离:4 mm以内为优,4~10 mm为良,10~20 mm为一般,20 mm以上一般为差。

2结果

2.1手术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术中切口的长短、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等方面;手术结束后患者是否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状,即是否有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的损伤、血栓形成等方面。现将详细的结果公布在表1中。

通过在术后随访观察发现,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血管和神经等组织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情况。

2.2骨折恢复情况

通过在手术术后第6周、第16周、半年、1年骨折恢复情况,根据影像学诊断的来帮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将随访具体的情况报道见表2。

3讨论

改良的Stoppa治疗方式相对于传统的Stoppa治疗方式具有很多的优点:它的切口相对比较小而且为竖行切口,使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好,能够更好的暴露骨折部位,达到解剖上内固定的效果[5-6]。在钝性分离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最大可能的避免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的损伤,减少不良相关症状出现的概率[7]。总体来说这种手术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方式来说,这种术式的具体操作更加简单明了,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等组织损伤减小[8-9];对于危险血管的处理更加积极,避免在手术中出现的大量出血的情况[10-11]。在该研究中,手术结束后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恢复的情况和时间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的不良症状等情况,来了解这种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12-14]。通过标该研究表明,在术后1年之后,优秀率可达到95.8%,即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可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该研究的结果来看,改良的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满意,能够取到较好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贾摇斌,张勇,曹国庆,等.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3):345-347.

[2]王晨,黄亚增.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与优势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735-1737.

[3]熊进,陈一心,王骏飞,等.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375-377.

[4]王扬生,黄鑫,王福生,等.手术治疗51例髋臼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4):386-388.

[5]李继川.改良Stoppa人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5):51-53.

[6]樊良,金以军,何磊,等.改良Stoppa人路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12,28(10):810-812.

[7]李佳,宁伟宏,范卫星,等.改良Stoppa人路治疗髋臼骨折[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20-1222.

[8]智春升,李忠强,杨晓松,等.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25.

[9]Tile M,Helfet DL,Kellams JF.Clinical analysis of modified Stoppa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pelvic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J].Chin J Bone Joint Injury,2013,28(2):101-103.

[10]张向敏,杨文彬,廖海浪.旁腹直肌切口改良Stoppa 入路治疗单侧髋臼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4):329-330.

[11]Sagi HC,Afsari A,Dziadosz D.The anterior intra -pelvic (modified rives-stoppa) approach for fixa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0,24 (5):263-270.

[12]杨洪昌,吴照祥,陈仲,等.改良Stoppa人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骨伤科,2012,12(10):932.

[13]杨洪昌,吴照祥,陈仲,等.改良Stoppa人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0):931-935.

[14]b程玉琪.采用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876-1877.

(收稿日期: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