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参苓益气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临床研究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42次
  • 评分4
  • 31
  • 0

耿绍华

吉林省辉南县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吉林通化 135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参苓益气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该院消化科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15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参苓益气散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参苓益气散组患者则给予参苓益气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等。结果 对照组和参苓益气散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4.67%,97.33%;参苓益气散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分别为(49.21±7.06)分,(43.85±5.41)分;参苓益气散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分别为(43.84±6.80)分,(40.84±4.80)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指标值分别为(125.50±20.45)ng/L,(485.48±90.65)ng/L;参苓益气散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指标值分别为(94.71±15.83)ng/L,(419.70±77.92)ng/L;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比治疗前降低了很多,且中医方剂加减治疗患者组比对照组降低的程度大 (P<0.05)。结论 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方剂加减治疗能有效减轻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的腹泻症状,控制排便次数,降低消化道激素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参苓益气散;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 R2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95-02

[作者简介] 耿绍华(1972-),女,山东人,本科,主管中药师,主要从事中药工作。

慢性腹泻是消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具有病程长,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一般,且不良反应较多,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差。该研究选取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该院消化科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150例,分别采用西医对症支持和中医方剂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等,探讨参苓益气散(中医方剂)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消化科共收治的15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这些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及分型标准[2],该研究把这些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参苓益气散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为(39.71±6.24)岁,平均病程为(3.22±0.84)年;参苓益气散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为(39.66±6.30)岁,平均病程为(3.19±0.8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包括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水、盐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及抗生素预防应用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参苓益气散组患者采用中医方剂加减治疗,方剂成分包括白术20 g,桔梗20 g,党参30 g,淮山20 g,茯苓30 g,砂仁10 g;恶寒体冷严重者加6 g干姜与1剂100 mL留汁,早晚顿服;脘腹胀满严重者加6 g麦芽;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8周。

1.3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3]拟定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中医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减分率均>90%,大便次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改善,中医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减分率75%-90%;没有效果,未达到前两个标准。

1.4 统计方法

整理实验数据,用Epidata 3.01软件和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的治疗效果

中医方剂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后,中医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两组患者都比治疗前低;相对于对照组,中医方剂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降低程度大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明显降低;相对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方剂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大 (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腹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量>200 g/d,大便性状改变,以稀薄水样便为主,含水量>80%;其病程迁延,一般持续4周以上[4-5]。慢性腹泻多见于消化系统炎症、外科术后及全身性疾病,但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还存在争议;慢性腹泻在中医学里属于“泄泻”范畴,由于素体和脾胃虚弱以致脾胃运化失调,湿浊内蕴,病位于脾胃[6-7]。中医治疗慢性腹泻脾胃虚弱型应以益脾合胃,祛湿理气为主。参苓益气散方剂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其中桔梗利气祛湿,党参补中益脾,白术燥湿健脾,茯苓祛湿合胃,淮山合胃降逆,砂仁理气止泻,薏仁利水渗湿;而腹脘痞满重者可加麦芽消积合胃;恶寒体冷重者加干姜温胃散寒;方剂诸药合用共行脾健气畅,胃和泻止之功效。

该研究结果中,对照组和参苓益气散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4.67%、97.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分别为(49.21±7.06)分,(43.85±5.41)分;参苓益气散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分别为(43.84±6.80)分,(40.84±4.80)分;参苓益气散组患者近期疗效和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指标值分别为(125.50±20.45)ng/L,(485.48±90.65)ng/L;参苓益气散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指标值分别为(94.71±15.83)ng/L,(419.70±77.92)ng/L;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都明显降低,且治疗后中医方剂组患者比对照组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都大(P<0.05),则证明参苓益气散加减用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有助于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这可能是其重要治疗机制之一,与以往研究相一致[9]。

可见,与西医治疗相比,参苓益气散加减法能有效减轻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的腹泻症状,控制排便次数,降低消化道激素水平。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少、随访时间短等因素限制,所得结论及用药安全性还有待更深入临床试验确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玄宁,王会玲,殷锡香,等.针灸结合益气升阳健脾汤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3):303-30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 季晓亮,高玉林.参苓白术散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恢复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2,21(2):983.

[5] 孙春友.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2304-2305.

[6] 吴志军.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3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2011,17(7):108-109.

[7] 周保爱,李晶.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脐疗治疗慢性腹泻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8):13-14.

[8] 丁维俊,周邦靖.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29(8):530-532.

[9] 徐志鹏.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66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998-999.

(收稿日期: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