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敏
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卫生院妇产科 浙江省绍兴市 312039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SBP、DBP、TC、TG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BP、DBP、TC、TG 水平更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血压以及血脂水平,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钙;高血压;高血脂症;效果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1]。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使得血液处于高灌注状态,导致左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的结构以及功能得到改变,相关的炎症因子受到激活,继而引起血脂代谢的紊乱,反之会使高血压的病情加重[2]。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本文采用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了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35 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以及2007 年《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其中观察组男20 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龄(60.3±5.4)岁,平均病程(8.2±1.2)年;对照组男19 例,女性16 例,平均年龄(61.2±5.7) 岁, 平均病程(8.3±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 进行治疗,治疗14d 后,如血压未<140/90mmHg,则加至5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d 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两组SBP、DBP、T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BP、DBP、TC、TG 水平更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35%-5O% 的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高脂血症,两种疾病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在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的降低血脂水平,使得高血压患者发生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降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三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物,它不含有“右旋体”,该成分不仅没有降压的作用,还容易引起水肿等副作用;该药物保留了“左旋体”,明显的提高了降压的作用,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瑞舒伐他汀可使肝细胞胆固醇的合成受到竞争性的抑制,加速LDL-C 的降解,减少斑块内脂质、炎症细胞的活性以及血小板源性炎症因子的释放,明显的降低了血栓的发生率,扩张血管,具有多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次我们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了35 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SBP、DBP、TC、TG、LDL-C 降低更加明显,HDL-C 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魏桂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舒瑞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具有较高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鲁俊红. 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2013,8(9):1219-1221.
[2] 周航表, 胡美芬.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并高血脂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6):20-21.
[3] 王晓莉, 姜红, 张丽芳, 等. 固定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5):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