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临床医学现状及改革质量控制方式分析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6
  • 阅读量206次
  • 评分0
  • 0
  • 0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现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也让医学说到了更加的重视,并且在国际当中的发展也是日渐提高,临床医学的国际交流也是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临床医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改革建议


  金晶,高小惠*,马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摘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能力日益成为评价医学院和医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各高校试办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以期为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特点;改革建议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由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国从2004年开始在七所重点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高,培养了很多医学界的精英,但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各试办高校还在摸索中前行,国内尚没有对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科研能力的培养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解决临床上需要突破的问题。各试办高校为提高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本文具体分析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


  1.1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中国针对八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形式的尝试,有“2.5+1.5+3.2+0.8”(医预2.5、基础1.5、临床3.2、科研0.8),有“2+2+4”(医预2年、基础2年、临床4年),也有“1+2+2+3”(医预1年、基础2年、临床2年、二级专科3年)和“4+4”(4年本科、4年医学教育)等,各模式分配在科研训练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短的8个月,最长的3年,有专门安排科研训练阶段的,有穿插在临床见习间进行的,也有在基础阶段进行的。在八年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生做科研似乎时间难以保证。从对5所试办高校的调查来看,关于科研和临床在时间上严重冲突的问题出现频次超过30次,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71.56%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导师认为应开展1年,15.6%的人员认为应开展2年,多数受访者认为临床能力培养时间应比科研能力多出2年[1]。虽然培养模式多样化,但总体来看给科研训练留出的时间是短暂而宝贵的,如何加强科研训练、合理安排科研时间成为各试办高校的改革切入点。


  1.2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帮助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施的“早期科研训练”课程方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查阅文献能力及对科研过程的了解都有一定提升,85.1%的学生对方案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早期科研训练的尝试,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开展科研课程,包括科研设计、科研方法、文献检索和医学生物学数据库的使用等;同时让学生参与导师课题,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设立子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不同的课题中,增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早期接触科研给学生足够的入门时间,但过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消化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试办高校也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下了不少功夫。


  1.3加强实践教学


  在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创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科研“实战”平台,是夯实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中山大学医学院让学生在实验室认真观察,学会捕捉事实,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以答辩汇报的形式进行广泛交流[3]。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各试办高校也建立了国家级的实践教学基地,供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如南方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复旦大学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第二军医的航海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南方医科大学在对实践基地的效果调查发现,84.7%的同学认为平台效果好,83.4%的同学认为提高了论文的撰写能力,还能增进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71.2%),推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89.1%),有87.0%的同学认为在科研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


  1.4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各试办八年制的高校在科研训练期间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大部分高校实行单一导师制,少数实行双导师制,如同济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多数安排临床学科导师,少数安排基础或临床学科的导师,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在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技术操作等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科研氛围中能与导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同门师兄弟姐妹相互交流,培养科研协作精神,拓宽科研思路;学生也能感受到导师的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5]。


  2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


  2.1确定培养目标


  八年制培养模式过多,科研训练时间安排各异,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有必要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虽然模式各有差别,但对八年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培养科研人员,也不要求形成现实的科研成果,而是重在培训和过程,培训过程应着眼于创新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激发科研兴趣和在生命-医学科学领域探索未知的潜能。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科研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放在帮助提升临床能力,即能将科学思维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因此,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与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的科研能力有本质区别,科研能力应该定位于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独立开展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


  2.2统筹安排时间


  从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来看,早期接触科研和加强实践教学都是为科研能力的培养争取时间、增加学时,然而如何统筹规划这些时间,还需合理设计:第一、科研训练的培养时间,既要考虑8年时间的总体分配,又要考虑达到相应能力标准需要的时间,最好实施全程科研训练计划,从预科阶段开始,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基础阶段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为2∶1,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路、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完成1篇实验报告或文献综述;第三、临床阶段固定科研训练时间,做好科研训练详细计划,如月度、季度、学期和学年等,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导师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例会等,学生在毕业前应完成1篇毕业论文;第四,在临床实践阶段或实践结束后留出专门的毕业论文制作时间,以半年或1年为宜。


  2.3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


  导师制保障了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和效果,但目前尚未形成对导师培养和考核的机制,有必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定期培训考核的制度,通过学生反馈、课题进展交流、教学效果评价、定期汇报等形式,对导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优化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第二,导师组成员的推选应有明确的准入制度,比如是否是博导、有无固定指导时间、科研成果和指导能力如何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能更好的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第三,临床和基础的导师可组成跨学科导师组,实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研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将成果再应用于临床活动中。第四,建立同行导师制度,在同一课题组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同伴学习小组,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传帮带的指导体系,要求每一届学生都熟悉科研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团体分工,同时提高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结语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疾病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仅仅通过医疗技术和手段的革新来突破疾病问题越来越受限,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纷纷将科研能力作为临床医生应对未来诊疗模式挑战、确保国际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致力于培养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和将医学知识应用在医疗保健上的医生和临床科学家。八年制医学教育作为中国学制最长、层次最高的医学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旨在锻炼八年制的科研思维和提升科研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各阶段培训时间、做好培养方案,在导师制培养上加强导师全程指导、促进师生交流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不断提高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水平。


  第2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


  章玥(萍乡赣西医院检验科江西萍乡337019)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为了使质量控制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首先分析了会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全面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方式


  前言


  临床医学检验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才能为患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端技术与设备被不断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当中,使得检验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质量控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避免由于各类因素而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受到不利的影响。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拥有众多的环节,需要遵循科学的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和步骤出现失误和差错都会对临床检验的质量带来影响。会给临床医学检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影响因素。临床医学检验是以标本为基础的,在检验前标本的采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在标本采集环节中存在着众多影响到临床检验质量的因素。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采集的时间、数量、体位、环境以及部位等多个因素会对临床检验的结果造成干扰,影响其准确性。从时间来看,生理节律、昼夜循环交替都会对采集的标本带来影响,使得某些指标的检验结果出现差异。如钾离子在23时到凌晨1时是最低的,而在14时到16时达到峰值,因而在不同的时间段采集标本会对钾离子的临床检验结果带来显著的影响。就采集的体位来说,处于卧位的血浆量要远高于直立位,更为明显的是在直立位采集标本会出现蛋白尿,而平卧则蛋白尿消失,因而体位对于标本采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临床医学检验分析中的质量影响因素。检验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检验分析中的多个环节会对检验质量带来影响。检验分析的过程中,标本的时效性是第一个影响因素。如果检验分析的时间已经过了标本的时效性,离体标本的稳定性就无法保障,从而使其临床的意义。例如,尿液标本在其接触到空气后,当中的URO、MB就会被消耗,如果尿液标本过了时效性就会影响到URO、MB的检验结果。同时,人员因素也是影响检验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要是技术人员在经验、态度、专业能力、责任心上出现问题,检验分析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就无法很好保障,从而使检验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此外,仪器设备也会对检验质量带来影响。在现代医学临床检验当中,各类仪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检验分析的过程中,仪器设备的性能及稳定性,试剂效用的稳定性都会对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三是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影响因素。为了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审核与复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个过程中,审核及复查制度的科学性,质量控制人员对于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审核及复查的效果,从而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


  2构建全面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分析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因素,我们可以明确实施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从而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了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应该构建起涵盖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全面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


  2.1临床医学检验前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能够得到合格的标本,在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应该重点围绕标本采集相关的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部门应该制定各类标本采集的规范流程,从而对于标本的采集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将对于标本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排除。尿液标本的采集,其采集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以晨尿为最佳,同时要避光放置,也要避免异物混入。血液标本的采集要采取坐位,取静脉血,采集完成后添加适量抗凝剂,放置时间效益2小时。总而言之,标本的采集必须确保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根据标本的类型选择相应的采集体位、时间、部位,并进行及时送检,确保标本的实效性。此外,为了确保标本的质量,在检验前技术人员还必须对标本附带信息如采集方式、时间、电子医嘱、抗凝剂的使用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逐一确认,从而避免不合格的标本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当中。


  2.2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


  全面的质量控制还需要不断强化检验中的质量管理。针对与仪器设备的影响,在质量控制中应该强化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好仪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确保维修保养都有完整的可查的记录。同时技术人员在进行临床检验前也必须先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调试,从而确保在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的性能。针对检验试剂也必须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实现各类临床检验试剂的信息化管理,确保试剂的采购合乎相关的要求,在保存的过程中根据医院的规定进行。同时,还必须确保试剂与仪器相配套,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针对复溶的试剂,必须严格桂东使用现配的试剂,从而避免试剂的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长期使用的试剂在检验中应该进行特性测试,确保试剂合格。而对于检验技术人员的因素,应该设立监督岗位,对于其检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与监督。从而防止检验技术人员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规范的行为影响检验的结果。


  2.3临床医学检验后质量控制


  在临床医学检验完成后还必须加强质量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建立检验结果审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审查进行检验质量的把关,避免某个检验环节出现差错;二是建立检验结果复查制度,参照国内及国际实验室的相关复查标准,以及复查规则构建起合适的复查制度,对于临床检验的结果进行复检;三是建立完善的检验报告签收制度,只有经过了层层报告的质量控制之后,医学检验结果报告才能被签收,从而避免在质量控制中某一个环节被忽视。


  结语


  总之,质量是临床医学检验的生命线,实施严格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对患者的健康负责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医院的相关部门应该从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出发,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第3篇: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邓爱华(荆州市中医医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了血液细胞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2017年在本院进行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9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利用不同比例的抗凝剂稀释患者的血液样本,记录患者血液样本的温度变化和样本放置时间,最后对患者样本中的红细胞参数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各种数据,发现在不同比例抗凝剂的作用之下,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导致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产生差异的因素有不同血液样本放置的时间、温度等。结论:对血液细胞进行临床检验时,利用适当比例的抗凝剂、合理的检验时间和温度,可以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是我国血液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式,该过程包括了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检验,通过分析检验的结果,可以为患者临床诊断、后期治疗和疾病评估提供依据,虽然如此,但是由于血液细胞临床医学诊断应用的广泛性,导致该种诊断方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会受到血液样本、血液放置时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医院的有关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质量控制水平,基于此本篇文章就利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条件下检验结果的不同,并且分析了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下是主要数据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首先选择2016年-2017年在本院进行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9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对血样样本进行分组实验处理,将这98例患者的样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到低温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另外一组放到常温环境下进行对比试验,然后利用不同比例的抗凝剂稀释患者的血液样本,最终分析血液样本在不同条件下检验结果的不同之处。在实验患者中一共有男性52例,女性46例,患者的年龄在21-33岁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①进行抗凝血剂的调制,需要采用合理方案进行有效调制,然后准备好血液的样本,最后进行检测相关工作[1]。然后需要储存血液,将患者的血液进行抽取,采取静脉抽血的方式。②进行患者的静脉抽血,和血液样本进行融合,融合过程需要在同一容器当中进行,在室温下按照一定的比例调试,然后按照时间不同,检测血液,检测过程需要有针对性,时间区域为25分钟,2小时和4小时,在这些时间段没需要对数量不一致的血液样本进行分配。还有一些需要在室温没进行放置,时间间隔是25分钟,两小时,然后再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检查血液细胞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血液样本的质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医护人员抽血的位置,抗凝剂的调配和贮存过程中的温差对血液细胞检测过程的质量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也会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


  2.2不同比例的抗凝剂对血液细胞检查结果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比例的抗凝剂可能导致血液细胞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中的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的差异,两组实验材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不同放置时间和温度的血液细胞检查结果将血液样本放到不同时间和温度下,样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会有明显的差异性,两组实验材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我国的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检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也有了质的飞跃,医院如果想要保证血液细胞临床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就应该对血液处理过程严格要求。在实际的血液检验工作中,血液样本处理方式的不同,最终会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为指导额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占据的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工作时,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对血液样本进行采集、处理和检验。据调查,采用不合理的抗凝剂处理血样样本,会导致样本中的血细胞出现重合缺损,进而导致样本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最终会对实验的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抗凝剂浓度、血液样本放置时间、温度等因素会对样本的检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为血液细胞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更加有力的依据。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抗凝剂浓度、血液样本放置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样本的检查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采用适当比例的抗凝剂对血液样本进行处理,十分有利于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不同了样本放置时间、温度也会导致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有明显的差异。


  总而言之,医院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时,利用合适比例的抗凝剂对样本血液进行处理,采用合适的血液放置时间和温度,可以有效提高样本检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提高样本的检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