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虹
大理州人民医院儿一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 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0例,对患儿的超声心电图、临床表现以及血液生化检验等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果 治疗前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分别是(3.74±0.73)mm、(3.69±0.61)mm,治疗后分别是(2.72±0.28)mm、(2.64±0.22)mm,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0例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有21例,所占比例为52.5%,冠状动脉无扩张的有15例,占比例是37.5%,而出现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有4例,占10%。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WBC、CRP、PLT、ESR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无扩张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对川崎病患儿中C—反应蛋白、血脂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及时发现川崎病患儿中的冠状动脉扩张现象,以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041-02
[作者简介] 高虹(1972.3-),女,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川崎病[1]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患儿以全身小、中动脉炎性病变为主,属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一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川崎病的病因都未确定,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孩子中较为普遍。一旦婴幼儿出现川崎病就会对患儿的冠状动脉造成损害,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话,就会发展成为血栓梗塞、动脉瘤等[2],严重时会造成患儿的猝死, 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该研究随机抽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0例,对患儿的超声心电图、临床表现以及血液生化检验等进行观察和检测,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0例,包括26例男患儿,14例女患儿,患儿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23±1.14)岁,患儿的发热病程在3~21 d之间,平均病程为7.3 d。
1.2 方法
使用型号为ATL-超9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美国ATL公司)进行检查。患儿进行常规项目的检查,例如血沉、心电图、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2]等。而超声心动图主要是对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左室收缩内径、左室扩张内径等进行测量,以对EF(射血分数)、FS(缩短分数)进行计算。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前半年,患儿需要每月检查1次,而后半年,则每个季度检查1次。如果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话,则需要每半年检查1次,直到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消失[4]。
1.3 诊断标准
根据川崎病患儿的年龄,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存在:0~3岁的婴幼儿的冠状动脉内径不超过2.5 mm;3~9岁患儿的冠状动脉内径在2.5~3 mm之间;9~14岁患儿的冠状动脉内径不超过3.5 mm。
1.4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时需要使用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的形式进行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通过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后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比较
对该院治疗的40例川崎病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冠状动脉扩张与冠状动脉无扩张的检查结果比较
40例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有21例,所占比例为52.5%,冠状动脉无扩张的有15例,占比例是37.5%,而出现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有4例,占10%。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WBC、CRP、PLT、ESR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无扩张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川崎病最早是日本川崎富在1976年进行报道的[5],以血管炎为主,主要影响患儿的血管与脏器,患儿出现的最普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扩张,能够堵塞川崎病患儿的血栓,严重时会导致川崎病患儿出现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病症,大大增加了川崎病患儿的死亡率[6]。因此医护人员要对川崎病中的冠状动脉扩张现象进行干预。
川崎病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免疫系统活化、全身性质的中小血管炎等。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川崎病是患儿的动脉血管受到炎症的影响导致患儿动脉血管的代谢出现紊乱,从而造成患儿动脉扩张。虽然目前为止,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还没有探究清楚,普遍认为是川崎病患儿体内的免疫系统在急性期突发激活操作,对患儿的血管造成损害,是由感染病因造成。川崎病患儿的免疫反应不仅将患儿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激活,而且还能够传导细胞信号,通过基因变化展现出来[7],导致患儿内皮细胞的损伤。而川崎病患儿的基础病因是破坏患儿的血管基底膜,降解了患儿细胞基质,严重影响患儿细胞的凋亡与迁移,阻碍患儿重建血管结构,从而导致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出现。
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发现该患儿中存在多个高危因素的话,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重视,进行积极的治疗,并对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的受损情况进行处理,以有效降低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川崎病患儿的死亡率。
该研究显示,治疗前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分别是(3.74±0.73)mm、(3.69±0.61)mm,治疗后分别是(2.72±0.28)mm、(2.64±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有21例,所占比例为52.5%,冠状动脉无扩张的有15例,占比例是37.5%,而出现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有4例,占10%。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WBC、CRP、PLT、ESR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无扩张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杰等[8]人的文献资料中指出:治疗前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分别是(3.63±0.62)mm、(3.58±0.59)mm,治疗后分别是(2.83±0.39)mm、(2.75±0.33)mm,与该研究的探究结果相一致。川崎病患儿的主要病理是全身性血管炎,若川崎病患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大大增加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瘤或者是冠状动脉扩张的几率,在20~25%之间,造成患儿死亡。因此要加大川崎病的研究力度,以明确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对川崎病患儿中C-反应蛋白、血脂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及时发现川崎病患儿中的冠状动脉扩张现象,以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医护人员要积极的探查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开展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姚倩东,杨春,郑敏文,等.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1):74-77.
[2] 陈玺,徐尔迪,肖延风.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3(6):493-495.
[3] 高捷,王红阳,吴乃君,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与纤维蛋白原Bβ-148C/ 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4(7):518-520.
[4] 张丽,于明华,张靖,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远期追踪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附9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3(6):430-432.
[5] 史月秋,卢长庆,黄发基,等.彩超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价值与治疗监测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3,1(1):29-30.
[6] 陈树宝.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15(21):1619-1623.
[7] 赵宏亮,温蓉蓉,宦怡,等.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双源CT诊断应用及与超声心动图的对比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4(8):62-64.
[8] 门杰,曾宁,张宇,等.超声心动图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变化[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6(12):825-827.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