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保健医学论文范文,保健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宝宝高热不退,当心伤“心”川崎病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58次
  • 评分4
  • 84
  • 0

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钱小青

如果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出现39℃~ 40℃的高热,使用抗生素、退热药后持续不退5天以上,并且出现眼结膜充血、皮疹、嘴巴发红、手脚红肿等症状,那么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川崎病。川崎病四季都有发病,但在我国以春夏季多见,因此春夏季节爸爸妈妈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这种病的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5~7天,最迟不超过10天,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损伤孩子的心脏、血管,严重的会引起心衰甚至猝死。

川崎病,最伤“心”

2岁的鑫鑫来自苏北。4天前,鑫鑫“感冒”发烧了。起初爸爸妈妈以为就是一般的感冒,给孩子喂了点退烧药。没想到的是,这次感冒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孩子不仅高烧不退,3天后身上还起了好些红色的皮疹。家长赶紧带他到医院就诊。但让医生纳闷的是:用了抗生素、退热药后,鑫鑫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小家伙已经烧得迷迷糊糊了。心急如焚的爸爸妈妈,连夜把孩子送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经急诊科和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最终诊断鑫鑫患的是川崎病。好在孩子发病还没有超过10天,治疗效果应该不错,留下心脏并发症的概率比较小。

川崎病是儿童时期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尽管对于川崎病的诊治已历经了40余年,但其具体病因仍不完全明确。因此,预防比较难。目前对川崎病的认识是:它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热、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尤其是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及心肌梗死等。尤其是冠状动脉瘤就好似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定时炸弹”,很可能因为孩子激动、哭闹、剧烈活动而导致冠状动脉瘤破裂,引起猝死。此外,川崎病尚有心肌炎、瓣膜损害、心包炎等其他心血管并发症。

近几年,川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第一位病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替在危险因素,故越来越引起重视。

莫把川崎当感冒

川崎病起病多表现为持续高热(38℃~40.5℃)5天以上,抗感染治疗无效,并可出现各种形态的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皲裂,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鲜杨梅的“刺”,称“杨梅舌”,手足有红斑、硬肿,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肤会有片状脱皮,以及颈淋巴结肿大等。由于川崎病诊断要发热5天以上,其他的伴随症状多没有特异性,不是同步出现或表现不典型,而且患儿往往会同时伴有咳嗽、流涕、声嘶等呼吸道症状,所以早期常常易被诊断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因此,如果孩子持续高热不退,伴有上述症状,尤其是高热超过5天,家长要考虑有川崎病的可能,尽快带孩子到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检查诊治。

由于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所以除心脏症状,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如1/3病人有腹泻、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胆囊积水和胆管扩张,甚至出现黄疸,这时医生多会要求检测肝功能;有的病人常合并呼吸道感染,如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胸腔积液等,则需摄胸片助诊;还有的患儿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哭闹、易激惹、精神萎靡,甚至可有惊厥,这种现象多为全身血管炎引起的无菌性脑炎表现,需与中枢神经感染鉴别,故医生可能会要求做脑脊液检查,有的病人可能还需要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病变或并发症等。对有以上表现的患儿,由于病情复杂,容易误诊,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及时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因为川崎病的最佳治疗时期在病程的5~7天以内,最迟不超过10天,否则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疑虑:冠脉扩张还能恢复吗

许多家长会关心,得了川崎病,孩子的冠状动脉能恢复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呢?

这要取决于发病程度和孩子的个人体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采用的是1984年日本卫生部制定的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标准:<5岁,冠状动脉管腔内径>3毫米;≥5岁,冠状动脉管腔内径>4毫米;病变部位血管管腔内径≥邻近血管管腔内径的1.5倍或管腔不规则,且有明显异常者。当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时,即诊断为冠状动脉瘤:其内径<5毫米为小冠状动脉瘤,5~8毫米为中冠状动脉瘤,>8毫米为巨大冠状动脉瘤。

研究表明,川崎病发病平均5.4天后经超声心动检查即可发现冠状动脉管壁回声增强,第10天左右40%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扩张。然而,2/3的患者为急性期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扩张,一般如果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即在5毫米以内的非瘤样扩张大多数能在3~5周后逐渐消退;冠状动脉瘤约占15%~25%,巨大动脉瘤较少见。一般小中冠状动脉瘤大部分病人能恢复正常,但恢复较慢;较大的冠状动脉瘤的恢复需数年时间,必须长期服用抗凝药,以免发生血管栓塞,引起缺血性心脏病;而巨大冠状动脉瘤往往难以恢复正常,并容易发生血栓、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瘤破裂,预后较差,需长期抗凝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治疗,首选两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的治疗就是控制血管炎症和防止血小板凝聚,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和血管栓塞。一旦确诊川崎病,在大剂量应用免疫球蛋白的同时,必不可少地要服用阿司匹林。它既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还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不过疗程要长,至少要用2~3个月,后期可改用小剂量。如果已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脉瘤的形成,则一直要用到病变消失为止。

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的最佳时期为病程的5~7天,最好不要超过10天。大多数孩子在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退热,炎性指标下降,病情得以控制。但有少数病人静脉使用丙球后36~48小时仍然不退热,对丙球治疗不敏感,需要再用一次,如果再次使用仍不能控制病情,可以加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抗凝,特别是对服药困难的孩子,因激素有促凝的副作用,如您的孩子服药困难,一定要告诉医生,采取其他的抗凝措施,以免出现血栓等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用量一般在急性期用中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30~50毫克,分3~4次服用,以达到抗炎和抗凝的效果;待病情控制,炎性指标正常后改为抗凝量,即小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3~5毫克,分2~3次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罕有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注意不要空腹服用,并注意观察孩子的大便情况,如有黑便、血便须及时到医院检查。其次,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服用阿司匹林的孩子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少数孩子可观察到小腿有瘀斑样皮疹,家长要在服药期间注意看护孩子,尽量避免碰撞或跌跤。出血不止的孩子须及时送医院治疗。另外,少数孩子会发生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哮喘等,需换用其他药物。极罕见有一过性肝损害伴转氨酶升高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患川崎病的孩子,如无冠状动脉病变则需要服用阿司匹林6~8周;有冠状动脉病变者需要服阿司匹林至病变恢复正常,并且无心肌缺血的表现;如果发生冠状动脉巨瘤(>8毫米),则需加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华法林的病人一定要在医生的监测下,根据凝血功能调整使用剂量。由于冠状动脉巨瘤等病变严重且难以恢复正常,患者往往需终身服药。

定期复查,一次不能少

川崎病的孩子需定期去医院随诊,即使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也应于1~2年内,每半年左右复查一次心脏彩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已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应每季度复查一次,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连续二次正常后改为3~5年复查一次;对冠状动脉瘤≥6毫米者,除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外,由于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病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运动负荷试验,监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如果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时,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如果造影结果提示有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者,需要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干预。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