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容 梁燕霞 刘春莲
摘要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创伤骨折患者元情绪的影响,为护士加强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创伤骨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正念训练,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元情绪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和元情绪总体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训练有利于创伤骨折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可应用于创伤骨折患者的情绪干预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正念训练;骨折;元情绪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82
骨折是临床外科中常见的一种损伤。骨折患者多因突发的创伤刺激引起躯体上的损伤,常丧失正常生理功能,患者担心骨折后康复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恢复程度、是否留有后遗症等,常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1-2]。因此,加强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情绪是个体时常碰到且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表述、监察与评价的能力,以及对情绪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反思和调节控制的能力[3]。正念训练在国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有助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症等身心疾病[4],但在国内未见正念训练对患者情绪影响的研究报道。我科对40例创伤骨折患者实施正念训练后,对加强创伤骨折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80例,患者无神经精神病史,能进行有效沟通且愿意参与本研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17~68岁,平均(40.21±7.1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中学21例,大专及以上10例;创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8例,非交通事故伤(高空跌落伤、摔伤和跌倒)12例;骨折类型:尺桡骨骨折 3例,肱骨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1例,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骨折4例,其他部位2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16~67岁,平均(39.51±7.35)岁。学历:初中及以下8例,中学21例,大专及以上11例。创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非交通事故伤(高空跌落伤、摔伤和跌倒)13例;骨折类型:尺桡骨骨折 4例,肱骨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19例,股骨颈骨折 5 例,股骨粗隆骨折 5例,其他部位 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创伤原因和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干预人员由研究者及培训后的医护专员组成。所有患者均按骨科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正念训练。第1~4次研究者组织患者练习,第5~8次组织患者自行练习,每次1~1.5 h。研究者根据segal制定的正念训练计划并根据练习场地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修改,删除了segal等计划中针对抑郁相关的训练内容,将其换成了对消极现象和穷思竭虑的思考和训练[5]。通过对正念有关内容的分析,帮助患者对正念有直接的体验,通过基本技术的训练,促使患者能够更加频繁和持久的持有清晰的正念状态,并且能够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每次患者可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练习,护士需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纠错指导。正念训练的主题和技术见表1。
葡萄干练习的具体步骤:(1)拿起1粒葡萄干放在手掌上,注意观察它,想象自己以前从未见过这个东西。(2)仔细观察葡萄干的每个细节,比如色泽、凹陷的坑、皱褶和凸起,以及其他的特征;将葡萄干放在指尖把玩,感受它的质地;放在鼻子下面,吸入它散发出来的味道。(3)将葡萄干慢慢放进嘴里,不要咀嚼,花几分钟时间用舌头体验它在嘴里的感觉;
准备咀嚼它的时候,要注意如何及从哪里开始咀嚼,然后有意识的咬一口看会发生什么,体验每咬一次味道的变化,勿吞咽下去;当你认为可以吞咽的时候,看自己能否在第一时间感觉到吞咽的意向;看葡萄干进入胃之后还剩下什么感觉。(4)然后体验一下在完成此次全神贯注的练习后,全身有何种感觉。如果有时间,可再尝试1次,用更加缓慢的方式体验葡萄干给人的感觉,注意比较与上一次的感觉差异。正念呼吸练习的具体步骤:(1)吸、呼气时,觉知你在吸、呼气。(2)深深地吸进、呼出一口气时,我知道,我正深深地吸进、呼出一口气。(3)浅浅地吸进、呼出一口气时,我知道,我正浅浅地吸进、呼出一口气。(4)吸气、呼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身体, 吸气、呼气,让整个身体平静下来。
1.3研究工具结合中国内地文化对“特质性元情绪量表”进行修订,形成“中文版特质性元情绪量表”[6]。此量表用于探究个体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环境中维持正性情绪和修补负性情绪方面的个体差异。量表共有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3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1~5级评分。修订后的量表效度为0.796,各维度信度为0.813~0.891。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2)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在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和元情绪总体上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正念训练对帮助创伤骨科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正念训练对患者元情绪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暴露与面对、接纳、思维模式与认知的改变有关。(1)暴露与面对骨折引起的负面影响。正念训练帮助患者获得觉知能力,以不加评判与接纳的态度来觉知自己一系列身心不舒适体验的能力。这需要患者有意的对自我此时此刻的全部身心体验进行觉知,此时此刻的觉知是指当下的觉知而不是过去的也不是未来的觉知,全部身心体验包括躯体的感觉、情绪和思维及其变化等。患者对自我此时此刻全部身心体验的觉知实际上是个体对自己当下全部体验的暴露与面对,这其中包括对患者趋向回避体验的暴露与面对,一旦有了对回避体验的面对,患者就会跳出这些回避问题的困扰。(2)接纳骨折及其引起的负面影响。正念训练要求患者对体验进行觉知而不对其做好坏、喜欢与否或想要与否之类的评价。不加判断的体验即不拒绝与否定自我的任何体验特别是负面体验,意味着患者不试图去改变或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各种体验,这种以不加评判的态度的体验就是对骨折及其引起的负面影响的接纳。正念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接纳自我全部情绪体验尤其是自我曾经回避的情绪体验。接纳是对情绪调节成功的必然一步[7],例如接纳沮丧情绪的存在,可以避免因沮丧引发的低效行为而使沮丧加剧。(3)思维模式与认知改变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患者原先将骨折发生在自我身上视作为一种消极的疾病,对骨折产生本能的抵抗,从而对自我产生低效能的评价和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进行正念训练后,患者思维模式与认知发生改变,患者了解自我原有的认知与反应模式使自我远离事实真相而做出了不恰当的应对反应,在清楚骨折对机体的影响后,患者能自我觉知到骨折对机体的不适和真实的体验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患者成功应对机体不适的经验慢慢累积,可以使患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到正性提高[8]。
正念训练从对患者躯体的觉知开始并始终将其作为锚点,通过对机体不舒适状态的觉知进而觉知自我的想法、思维等各方面,这种训练能提高患者对自己生理状态的感知能力,增强自我控制感[9],控制感的提高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正念训练的同时也使躯体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10],放松反应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各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11],对于疼痛的减轻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12],躯体的放松会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做出有能力的判断,这种判断会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元情绪能力调控的提高。另外患者在放松状态下对于负性应激和情绪体验的容忍性增加,也在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在自我控制下对负性应激的忍耐性,从而改善患者元情绪的调控能力。
4小结
本研究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元情绪指标都有显著改变,干预结束后可对患者的认知进行重构,使其身心放松,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缓解,疼痛减轻,较好的帮助了创伤骨科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疏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艳梅.心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卧床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88-89.
[2]冯涛,张雪芹,张芳秀,等.心理干预对骨科外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5):460-462.
[3]刘经兰,王丽霞.大学生元情绪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99-102.
[4]陈语,赵鑫,黄俊红,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02-1510.
[5]汪芬,黄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 19(11):1635-1644.
[6]叶艳胜,王万国,张志霞,等.护理本科生元情绪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62-65.
[7]石贞艳.正念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2):83-85.
[8]李晓云.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正念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9]刘毓.正念框架下的自控力提升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10]庞娇艳,柏涌海,唐晓晨,等.正念减压疗法在护士职业倦怠干预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 18(10):1529-1536.
[11]唐海波,罗黄金,张现利,等.正念训练干预冗思的作用机制探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98-900.
[12]李英,席敏娜,申荷永.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9,32(2):397-398.
(收稿日期:2013-12-17)
(本文编辑崔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