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阐述绿色通道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3—7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抢救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抢救模式,观察组在传统抢救模式的基础上开放绿色通道,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相关指标、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行急救绿色通道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AMI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病情很容易加重,因此当出现AMI症状时,进行前期干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合理控制AMI复发率,是提高AMI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手段之一。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29%以上,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日常治疗认识相对不足,导致病情控制不理想,严重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等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可能诱发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1]。当前阶段,急诊科患者流量大,所涉及疾病多、工作强度大,加之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快,传统的护理方式不利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和康复,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我院正积极改变护理方式。绿色通道旨在减少医院外部的延误,将绿色通道的起点延伸到患者的发作时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部分患者来分析绿色通道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3—7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抢救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15±6.14)岁;发病部位:广泛前壁8例,前间壁5例,前壁2例,下后壁3例以及高侧壁2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2.00±6.10)岁;发病部位:广泛前壁9例,前间壁3例,前壁3例,下后壁3例以及高侧壁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抢救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在第一时间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躺下后进行穿刺局部麻醉,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刺穿桡动脉,插入6F导尿管和导丝,并插入球囊以扩张和去除阻塞物。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植入支架。在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支架附着和血流再循环后,重新打开冠状动脉拔出导管和导丝,并完成手术[2]。
对照组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进行传统抢救模式,包括患者接收、患者检查、预检分诊、患者治疗。接收患者后,要及时了解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督促患者卧床休息,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此外,应建立静脉通路。护士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用鼓励和安慰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以使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相关的医疗准备工作,从而保证溶栓治疗的顺利开展[3]。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绿色通道抢救模式。加强教育,增强急诊护士的综合护理能力。要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教育,并对其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在接收到急救任务后,医护人员必须立即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做好准备工作,并配置好心电监护仪及心电图机器等一系列急救设备,携带正确的急救药物,尽可能缩减出诊时间,以避免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应确保出诊时间小于3 min。在前往急救现场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开展电话回访工作,明确患者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其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症状等相关信息,并调查其既往病史,了解患者在发病前的具体活动,以制订急救护理方案,进而为后续急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开展质量提供保障。在到达急救现场后,应立即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并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若发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准确判断疾病是否已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并对其气道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明确其是否具备良好的通畅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存在出现该种疾病可能性的患者而言,应对其采取多功能心电监护,并严格做好心电图检查工作,密切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各项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诊后,医护人员应立即结合自身经验与相关标准采取科学及可靠的急救护理措施。
接待患者时,首先按照预检分诊的流程将患者区分开来,然后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评估病情危险程度,优先治疗重症患者[4]。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定制化治疗和管理,如果是危重症患者,需要将其直接送到急诊室,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及时治疗,并做好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重症监护,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护理[5]。溶栓过程中的护理任务主要包括密切关注患者冠状动脉压及心电图的变化趋势。对于异常现象,必须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并做好相关处理和监护工作,以防突发事件发生。溶栓后,相关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卧床休息,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干预的方式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有效调节其生物钟,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相关指标、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以此分析绿色通道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护理效果。抢救相关指标包括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护理效果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每搏输出量(SV)。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疾病,关于其形成原因,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与剧烈运动、过度疲劳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患上该种疾病,多数患者会出现心跳莫名加快、恶心、头晕以及胸部疼痛等多种症状。在情况严重时,患者甚至会直接猝死。由此可见,该种疾病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因此,患者必须对该种疾病形成正确认知。如患有该种疾病,为保障其生命安全,患者家属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考虑该种疾病极为严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急救过程中,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对其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充足的时间,进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以人为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相关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忧虑,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AMI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稳定患者的病情,同时也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AMI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7]。李军等[8]在研究后认为,正确有效的护理工作是AMI患者通畅绿色通道的重要因素之一,接收AMI患者后,应立即为患者提供心电图、血压监测和足够的氧气吸入,按照医生的建议存储静脉血样本,并立即进行检查,确保为患者提供的所有急救通道畅通无阻,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检查。同时,相关人员也曾提出,在建立绿色通道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查明AMI的症状,及时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治疗,以缩短入院前的时间延迟,提高AMI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应加强对基层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对AMI患者的诊断能力和急救意识[9]。在此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在第一时间进行PCI治疗,躺下后进行穿刺局部麻醉,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刺穿桡动脉,插入6F导尿管和导丝,并插入球囊以扩张和去除阻塞物。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植入支架。观察组要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教育,并对其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在接收到急救任务后,医护人员必须立即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做好准备工作,并配置好心电监护仪以及心电图机器等一系列急救设备,携带正确的急救药物,尽可能缩短出诊需要的时间,以避免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行急救绿色通道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