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1-21
  • 阅读量12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无法克服招生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本文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和就业心理状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加强心理疏导、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等提升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就业能力;基础医学;培养;


  基础医学是医学门类中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它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紧密关联,在探索人体自然奥秘和疾病的演变及防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成果均包含了大量基础医学研究内容。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形势面前,医学领域重临床、轻基础的现象普遍存在,客观上造成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流失、学科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开展。调研中我们发现,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单一,就业渠道不畅是制约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1],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就业心理现状,我们选择了天津医科大学等三所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定比例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学生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76份,有效问卷274份,问卷有效率为91.3%,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7.4%,一、二、三年级比例为33%、32%和35%。


  1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1.1生源欠佳


  基础医学主要培养在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这些单位往往已趋近饱和或提高了用人标准,使得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也严重影响了报考志愿。调查中我们发现: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绝大部分为“调剂生”,有的专业调剂生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随着形势的发展,近几年,某些院校连录取“调剂生”都出现了困难,无法完成既定招生计划。由于入学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最初报考志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发展前景困惑,思想、情绪不稳,难以潜心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50%(159人)的研究生不喜欢现有专业,,39.4%(108人)考虑过混文凭,19.3%(53人)的学生有过退学的想法[2]。


  1.2学科发展薄弱


  新形势下,研究生具有双重性,既是导师的学生又是导师的助手,是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3]。如果没有研究生,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将难以开展,学科发展必然放慢步伐,学科发展的缓慢,客观上又影响了招生和就业的进程,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基础学科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既没有充足的学生来源,又难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激烈就业竞争的能力。与临床学科相比,学校对基础学科的经费投入和学科平台建设也略显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待遇相对较差,以致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1.3就业心理压力大


  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基础医学研究生压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远高于同一年级的临床研究生,而且在就业压力面前,女生表现更加显著;统计发现,就业压力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大(表1),与求职时间密切相关。在就业压力的表现中,51.8%的学生认为缺乏明确就业方向,83.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前景不乐观,37.2%的同学表示所学专业与新的工作岗位关系不大,46.4%同学认为除了出国或复习考博没有太好出路,21.5%同学考虑中途转行(表2)。因职业前景不明朗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学信心和学习状态,对导师带教和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2提高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途径探索


  2.1加强心理疏导


  由心仪的报考专业刚刚调剂到新专业,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针对这部分学生,研究生管理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其专业方向和导师的选择要重点关注,还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鼓励他们摆脱包袱,轻装上阵,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和想法,增加他们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提高对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的信心;要引导他们在新阶段面前发挥自身长处,克服缺点,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规划好研究生生涯,多途径实现专业拓展。同时,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部门,要解放思想,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在政策扶持、方针制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为他们的顺利毕业和就业做好坚实基础。


  2.2加大学科支持力度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特别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在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加强重视程度,鼓励教师不断创造,不断超越,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科研,积极申请各级研究项目,积极出国研修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提升基础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管理部门也要为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多创造有利条件,天津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对录取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全部实行公费制,而且在创新基金、硕博连读、公派留学等领域大力扶持,极大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很多同学借助高端学科平台显著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为继续深造或求职择业做了很好铺垫。


  2.3调整课程设置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基石和本源,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而言,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掌握科研技能,对于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内容滞后和重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新等现象,构建系统化的课程非常重要,可通过课程整合,实施模块式教学,将原本孤立的学科凝聚为平台课程模块、进展课程模块、实践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学术活动模块等,通过打破成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对于基础类研究生,课程中还要注重加强与临床学科的紧密联系,突出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以本学科为基础向相关领域拓展,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宽厚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并为顺利就业提供基础和保障。


  2.4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基础医学研究生刚刚涉猎新学科,往往处于茫然状态,这就要求导师为这部分学生倾注更多心血。在调研工作中,我们感到缺少具体、及时的指导,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心理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基础类研究生在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上特别希望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甚至包括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因此,导师应首先做好专业引路人的工作,通过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学术前沿,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新的专业领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今后的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基础;其次,导师应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与悉心引导并重,通过勤指导、多督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再次,导师要根据基础学科的学习需要和学生特点,给学生制定阅读中外文献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定期提交相应的读书笔记或研究报告,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理论功底[4],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2.5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由于基础类研究生大多来自调剂生源,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入学前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择业志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某些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或者入学前即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生,可采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专业通过与神经内、外科等临床学科紧密结合,形成跨学科互动联合体系。这种联合指导模式不受学科边界的限制,基础类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可以选择交叉性、边缘性课题,使他们不局限于某一专业或导师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组平台接触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研究成果[5]。这一模式下的毕业生既掌握较为丰富的实验技术,有着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又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拓宽了就业空间。对于本科为非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要充分发挥基础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在培养模式上要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要特别注重科研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着力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中,导师要鼓励并支持学生选择硕博连读模式,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要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著名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鼓励这部分学生出国深造,将这一模式下的毕业生,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