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神经医学论文范文,神经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02次
  • 评分4
  • 20
  • 0

宋 军 王颖翠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即墨 266200

[摘要] 目的 深入研究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对全部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0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结果 对于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疗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检测中,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被完全闭塞,并且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中的狭窄程度减少了90%。[1]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处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状况。患者手术之后进行复查TCD和CTA显示血流正常,没有相关后遗症。在术后3个月内,对于全部患者进行随访没有脑梗死的状况发生。结论 通过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61-02

[作者简介]宋军(1973-),男,山东即墨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向。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病因造成的脑部血管疾病的一个总称。严重危害着热泪的身体健康。近几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现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被认为是死亡率最高三种疾病,同时致残率也较高[1]。为深入研究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疗效。该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3月—2012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是以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33~68岁,平均年龄为44.7岁。根据其CT/MRI诊断结果可知,其中2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中有血渗出,并伴有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患者为脑梗死,4例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全部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 24例患者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为颅内动脉瘤,其中8例患者为前交通动脉瘤,14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患者为大脑中动脉瘤[2]。4例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且为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分别为70%及80%。在16例脑梗死患者中,10例患者为颈内动脉狭窄,2例患者的狭窄程度小于70%,6例患者表现为追动脉狭窄,2例患者狭窄程度高于70%[3]。

1.2 治疗方式

①治疗颅内动脉瘤,需要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手术检查,同时也要在术前的1 d中给予患者 尼莫地平等离子通道的阻滞剂,可降低手术中由于导管操作造成的血管痉挛[4]。在常规全麻手术中,将全身麻肝素化,在引导管放到颈内动脉的C2水平上,微导管超应在至动脉瘤体的1/3中外处。在引导管的尾端应Y型阀的测孔中与另外的Y型阀相连接,再进行加压滴注。通过微导管可向动脉瘤囊中填塞机械可脱弹簧圈或者电解弹簧圈,最终使得动脉瘤和血液循环隔绝。其中4例患者运用机械可脱弹簧圈,20例患者运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②治疗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狭窄,也应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在手术的前3 d内带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以及噻氯匹定。导引导管应局麻放置,可通过造影结果,选择大小适当并呈自彭式支架,可通过微导丝的引导狭窄部位中,释放支架中狭窄已明显改善的造影,血流恢复正常。在手术之后,需要1 d内继续维持患者的肝素化,需患者在4~6周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5]。

1.3 随访方式

在手术后的3个月内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合适登记在4年内发生心血管以及脑血管时间。对于死亡病例要查明病因,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的况状。

2 结果

对于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疗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检测中,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被完全闭塞,并且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中的狭窄程度减少了90%。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处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状况。患者手术之后进行复查TCD和CTA显示血流正常,没有相关后遗症。在术后3个月内,对于全部患者进行随访没有脑梗死的状况发生。

3 讨论

目前,神经介入治疗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新技术。此技术是通过X线的电视监视中通过血管途径在导引器的辅助下传输特殊材料到达人类的动脉瘤或者血管畸形的位置。其中特殊材料可为可脱行球囊,可脱微弹簧圈等。可脱微弹簧圈是通过利用弹簧圈将动脉瘤腔堵塞住,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最终解剖治愈。其结果和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相似,但是后者的创伤较大,同时又受到瘤大小和位置不合适等夹闭以及患者自身条件较差限制手术。现在,这种神经接入治疗已在欧美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经济问题的限制,一直没有广泛进行。对于早期动脉的治疗可使用机械可脱弹簧圈,并且价格较便宜。但是由于解脱时微弹簧圈易于在动脉瘤中滑脱,因此经常利用电解可脱弹簧圈。

1927年,脑血管造影技术被Egsamonis发现,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再结合神经介入治疗,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脑动脉异常诊断基于常规脑血管造影检查,目前多采用DSA检查[6]。通过DSA检查有80%的动脉瘤以及将近100%的脑血管畸形,可对继发性动脉痉挛进行诊断,深入了解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能够有效的进行预后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大约57 %的患者病因为动脉瘤,其中脑血管畸形约占9%。在基层医院中,陈旧方式中在内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常会将血肿吸收,症状逐渐消失最终出院,其中有部分患者还出现两次出血,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全面血管造影进行DSA检查,这时能够准确的发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在该组研究对象中,。在栓塞后的DSA检测中,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被完全闭塞,并且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中的狭窄程度减少了90%。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处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状况。患者手术之后进行复查TCD和CTA显示血流正常,没有相关后遗症。

治疗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神经接入治疗技术,创伤较小,后遗症较少,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操作技术简单,并在这项技术中运用了多学科。据统计在国外,通过内科医师完成的占有20%,在国内,几乎没有涉及到内科医生的相关操作。大约有90%的患者是通过神经内科医师做到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神经介入治疗是一项新型技术,需要多个学科进行配合,相互合作,推广合作,从而才能够有效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TCD及DSA的对比分析[C]//第七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集.南京: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组会,2011:34-36.

[2] 朱其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术式转换证”和“终止证”探讨[C]//第七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集.南京: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组会,2011:28~31.

[3] Zhou Lulu,Liu Dezhi,Li Yongkun,et al.Effect of Argatroban on Restenosis After Cerebral Vascular Stenting: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C]//第9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南京论文汇编.南京:南京东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013:53-55.

[4] Zhou Haichun.CNSP & Rehabilitation Study on Proliferation,Transmission and Form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of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C]//第9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南京论文汇编.南京:南京东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013:12-15.

[5] 刘新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指南与实践[C]//第七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集. 南京: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组会,2011 :33-35.

[6] 王尚君,王济良,赵晓伟,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J]. 中国实用医药,2010(3):43-45.

(收稿日期: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