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医心理学情与志概念的辨析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570次
  • 评分4
  • 98
  • 0

宋梧桐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0193

【摘 要】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吸取现代心理学知识,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心理学中将“情”与“志”合称为情志,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成为人的情感、情绪的代名词。但从狭义上来说,“情”与“志”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为了临床上的辩证需要,需要对情与志的概念进一步区别和界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情志;情;志;比较

1 现代中医心理学对“情志”的认识

中医学中有“七情五志”,七情即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则为怒喜思忧恐。五志的说法源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等理论。现代中医情志学认为七情归属于五脏而为五志,分别在五脏各自的生理基础和生理变化之上产生出的五种情绪变化。在《类经? 疾病类》中说:“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叶天士医案中也记载着:“七情致损,五志内伤,情志之郁,药难霍然。”

中医“情志”概念,与现代心理学中“情绪”概念相类似,是以情绪为主体而又包含了情感、意识以及认知等活动的复杂心理现象[1]。通常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情绪有内在体验,外显行为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其中的“内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外显行为就是言行、目光等行为学表现,而生理激活则为唤起一系列生理学改变后表现出来的血压、心率等躯体性应激反应,即情绪应激可引起心理性、躯体性和行为性反应[1]。

由此可见,“情志”一词,不单纯指“情”(情绪、情感),而是包含“情、知”等在内的以“情”为主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称[2]。现代中医心理学对于情志的认识,是将情、志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既是代表着内在的情绪体验,情感经历,更是包含着认知,乃至外在行为等过程。因此,现在将情绪、情感、意志、志向等融合为一个笼统的概念而称为“情志”。

2 古代文献对情志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对情的认识

《说文? 心部》训解:“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中国古代的“情”字,大多表示情感、情绪的意思。在先秦礼乐思想的学理背景下,情被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3]。

在《荀子? 正名》中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强调人之本性,在应对外在事物时候而自然产生的内在的情绪变化。《礼记? 礼运》中说:“何谓认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为能。”孙希旦《礼记集解》注疏曰:“情对有七,而喜也,爱也,皆欲之别也,怒也,哀也,俱也,皆恶之别也。故情七而欲恶可以该之。

故曰欲恶人之大端也。” 但在古代有时也以“志”来表达人的情感、情绪。如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说“使志无怒”、“使志安宁”等,其中的“志”都表达着情绪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古代文献中认识的“情”,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反应,经过外在一定的刺激引发而产生的内在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喜怒哀忧悲恐惊等情绪,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就能具备。“情”产生之时,并没有演化为外在的行动,仍主要是停留在人心中内在的心理变化。

2.2 古代文献对志的认识

《说文? 心部》训解:“志,意也。”在《灵枢? 本神》中提到“意之所存谓之志”。

其中说明“志”是心意存留下来而形成的心理趋向,可称之为志向。

在《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记载着“民有好恶喜怒哀乐,…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杜预注:“为礼仪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从中看出《礼记》中对志的认识是高于情的,认为志是在自然本能、本性之上加上了礼乐的思想而形成的意向,能够制约人的行为,引导人向善、向正发展。志是礼所规定主导的人的价值指向,也正是郭简《性自命出》所讨论的“定志”的问题,充分证明先秦时期人们所认为的“志”是属于后天教化道德的范畴,而不属于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3]。荀子认为“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也说明了“志”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知”不仅仅包括着先天本性的认知,更有着经过后天学习中接受的认识。由此可见,“是”行动之前产生的有理性的心理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志”与“情”的含义是不完全对等的,在文献中使用之时则是要进行区别。

志,有着志向和意志的含义。志向是在外在事物的影响下内心有念动,心念存留下来形成心意,心意演化为志向,则形成了对于某些目标的追求,近而会引导外在行动上的具体实施。《心理学大辞典》中提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 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此外,还有着心志的说法。心志,对人的言语、行动有着主导的作用。

由上可见,“志”是不属于先天本能的,不是自然本性的反应,而是在人之本性的基础上,接受到了后天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趋向,在与外在事物相合之时产生出来的意愿、志向等,由此可以引导外在的行动,通过内在之志,提供行为的动力,从而使得人为了目标而有了努力,最后达至目标实现的结果。这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意志过程的目的执行阶段,即经动机斗争而确定奋斗目标去执行的过程[4]。所由志所引导的行为活动,并不是情绪应激之下产生的躯体性反应,而是对明确目标进行的有方向性的努力的行动。综上所述,志是连接内在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活动的一个桥梁,起到衔接的作用。

3 “情”与“志”含义的比较

3.1 概念的比较

在《现代中医情志学》[1] 中认为“情志”是在脑神的调控下,五脏精气变动而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具有体验、生理和行为等变化的多维结构心理现象。

情,有着情感、情绪之义。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其中由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较低级的、简单的体验称为情绪;由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所引起的高级且复杂的体验称为情感[5]。志,主要为意志之义,即自觉地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需要决定、调控自己的行为、情志,努力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2 与心理产生过程的对应

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过程,包括从感觉到思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接触事物之后有了一定的思维过程;第二个阶段,是情感的产生过程,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表示自己态度的过程,内在有喜、怒、忧、思、悲等情绪的产生;第三个阶段是意志的形成过程,即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对应人心理的产生过程,所谓“情”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出现的,即在第一个阶段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内心有怒、忧、思、悲等情绪的产生。比如当看到与自己兴趣相合的事物之时,认识到这个事物是心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而在此基础上,内在产生出高兴,喜欢的情绪变化,为“情”的产生,所对应的就是心理活动的第二个阶段。而当心里喜欢起这个事物。而之后想要得到这个事物,开始对这个事物的追求,并在一定的努力之后满足了目标,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乃至联系外在的行为活动则是属于着“志”的范畴由上可见,情与志分别对应的是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情主要对应的即是第二个阶段中的情感过程,情绪体验过程,而志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即为意志过程,即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在志的形成之后,直接引导出来追求目标的行为过程了,不再是内在的心理变化,而是发展演化出了与外在的联系,通过外在的事物来满足内心的欲求。

3.3 在疾病中发挥作用的比较

在《素问? 举痛论》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脾,脾主运化,气机运转失常则郁结于中焦,属于七情中的“思”,在临床上相应的疾病则多见气滞或者由气滞而导致的痰凝、血瘀等症状。此时病因在于体内,耗伤人体正气。

此时如果患者将抑郁的情绪宣泄出来,对于引发抑郁的人或事进产生宣泄的意志和愿望,从而引导外在行为活动的产生,表现针对于人或事情有着语言和行动的实施,从而满足自己内在的心理趋向。即是由情而转志的过程。此时疾病由内发展于外。

所以在疾病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情”多积聚于内,引起体内气机不调,多有气滞血瘀痰凝等郁证的症状出现,而志多表现于外,使得心中郁火之情绪宣泄出来,针对人或者事情表达出自己的意向,理想等以征求他人的认可,甚至为了目标的满足会有一些过激行为的出现,多有气虚、气乱等症状的出现。在心理疾病来说,“情”淤积于内,则更容易导致抑郁症或者癫狂证的出现,而如果是由“志”向外有了进一步的发泄,则是对内里心理障碍的进一步缓解,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帮助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情”与“志”,通常合称为情志。但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中,具体来说则对应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心理发展阶段。其中情主于内,志趋向于外,由此会对人身体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情是内心兴动的根源,而志是连接心念、情绪变化与外在行为活动的桥梁,是“情”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因此“情”与“志”,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之中就发挥出了不同的作用。而通过对病人心理活动的探察,也可以判断疾病深入的程度,进而对症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综上所述,“情”与“志”的辨析对于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 武丽, 唐红珍等.现代中医情志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1-28.

[2] 胡霜, 杨振宁, 张伯华等. 中医心理学[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39.

[3] 熊良智.战国楚简的出土与先秦“情”与“志”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2011:162-165.

[4] 吕波, 赵铭宇, 王克勤. 中医心理学对“意志”概念的剖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857.

[5] 吴范武, 邱昌龙. 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心理学情感过程的联系与区别[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4):443.

更 正

本刊2015 年3 下半月刊临床经验栏目发表了权苑的《莫西沙星治疗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此文刘莉为第二作者。

《现代养生》编辑部

2015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