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婉敏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体位变换护理对其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相互变换,其中患侧卧位每次不超过1h;对照组采取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每2h相互变换。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肌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压疮、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肌力Ⅲ级以上比例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相互变换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其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锻炼;体位变化;肢体功能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76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的高血压、吸烟以及糖尿病等相关卒中危险因素也相应急剧增加。卒中的危害日益突出[1]。脑卒中病残患者不但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较为沉重的负担,同时,还将对患者的病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后偏瘫是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存质量[2]。研究表明,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既要遵循一般疾病的相关护理举措,同时还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体位护理。我院积极探讨针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体位变换护理对其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200例。男125例,女75例。年龄55~76岁,平均(62.5±5.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相关标准,并接受头颅CT或者MRI检查而确诊。排除因病情限制翻身患者以及躁动无法配合患者。其病情均比较平稳,为首次发病,均表现为一侧偏瘫。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取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相互变换[4],其中患侧卧位每次不超过1h;对照组采取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每2h相互变换。各种卧位均符合良肢位摆放要求:(1)仰卧位。头垫在大软枕上,其面部偏转向患侧,调整枕头高度大约15cm。保持胸椎平直,在背部垫上折叠被子或者软枕。其肩部保持上抬并前挺,在双肩下方垫上较小软枕。上臂可保持稍微外展,肘腕伸直,掌心朝上,手指张开。其骨盆以及髋部保持前挺,下肢可稍微内旋。在患肢下垫软枕予以支撑,将膝关节略微垫起,并使其稍屈向内,双髋关节下垫小软枕。足底放两个沙袋,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静脉输液时不要牵拉患侧上肢及频繁用患手输液。(2)健侧卧位。头、背部各垫一大软枕,健侧肩关节、髋关节垫小软枕,在患者胸前放置软枕,患肩适当前伸,肘部保持伸直,腕指关节适当伸展并放于枕上,防止患者自发垂腕。患腿保持屈曲向内,也用枕头进行支撑,髋膝部保持自然屈曲。关节尽可能为90°、健腿采用舒适体位放置。足底放两个沙袋,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3)患侧卧位。头、背部各垫一大软枕,双上下肢各垫一中软枕,患侧肩关节、髋关节垫小软枕,患肩保持前伸,肘关节适当伸展,前臂为旋后。拉出患肩,防止其受压以及后缩。手指呈掌状并张开向上,健腿屈曲,置于支撑枕。患腿于健腿后并保持膝微屈。足底放两个沙袋,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共有三种舒适软枕:大软枕高15cm,长约40cm,宽20cm;中软枕高约5cm,长约40cm,宽约10cm;小软枕高约5cm,长宽约10cm。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肌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1)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压疮、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2)肌力水平。测定方法为六级肌力记录法。Ⅲ级以上,则判断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3)日常生活能力(ADL)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5]。0~20分,表示功能缺陷极严重;21~45分,表示严重;46~70分,表示中度缺陷;71~95分属于轻度缺陷;96~100分表示正常。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损害综合征[5]。该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前三大因素之一。目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脑卒中新发患者约150万例[6]。而病后存活患者中,大约有50%存在不同程度残疾,所以,卒中属于严重致残疾病。研究认为,70%~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7]。所以卒中患者早期的康复介入是减少致残的重要手段,而体位护理是促使偏瘫肢体康复的最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正确的体位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相反,不正确的体位会使病情恶化,导致各种并发症,影响疗效。近年来,运动强化治疗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8]。目前临床上提倡采用的良肢位,就是确保患者患侧肢体摆放在抗痉挛位置。
偏瘫恢复的最佳时间在发病后6个月以内[9]。实践证明,通过较为规范而细致的体位护理,可显著缩短患者的软瘫期,能够有效预防或减轻异常痉挛的产生。早期给予患者良好的肢体功能位摆放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发生[10]。应注意较多采用患侧卧位。应用患侧卧位,可以有效增加对患侧知觉刺激的输入,可以让患者具有患肢实体感,能够有效促进感觉功能尽快恢复,有效防止和减少患肢发生痉挛。该体位还可以使健侧得以解放,促进患者自立。但是由于健侧卧位还可使患侧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得到很大的防治作用,脑卒中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健侧肢体明显低于患侧肢体,因此健侧卧位同样是重要的体位。偏瘫急性期康复治疗所设计的仰卧位、患侧在上方与患侧下方的侧卧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故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早期,在不影响治疗、抢救,不引发血压明显波动时,卒中患者临床上常采用的卧位姿势是患则卧位和健侧卧位,但患侧卧位每次不超过1h。健侧卧位每2h需改变卧位的姿势;仰卧位是一个过渡的体位。在脱离危险期,生命体征稳定后,患侧肢体需进一步治疗和功能锻炼,应每2h变换卧位姿势。
综上所述,体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使体位的摆放与变换更具有科学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护和促使偏瘫肢体得到最大范围的恢复,对临床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欧爱萍,李昌柳,李芬,等.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4):450-452.
[2]黄玲炜.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32-433.
[3]李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10):2181.
[4]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5]钟梅,梁本蓉.专人实施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60-61.
[6]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7-78.
[7]王妍,熊杰.不同类型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中的功能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2):7475-7480.
[8]张强.针灸配合康复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6):241-242.
[9]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0):1564-1566.
[10]杨玉丽.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75-77.
(收稿日期:2015-06-17)
(本文编辑崔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