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下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也让医学护理的模式和内容正在不断地发生着一些转变,对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医学护理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浅谈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医学护理体会
吴春清:工作单位:154600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煤医疗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131碘治疗与常规甲亢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专业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通过131碘治疗与专业临床护理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往往是由于患者缺乏必要的碘摄入所造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131碘治疗方法具有临床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特点,当前已经成为甲亢临床诊治中应用较为广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首选方法[1]。同时,甲亢患者在接受核素治疗的同时,实施系统专业护理也是有效提高甲亢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2]。我院通过对收治的甲亢患者行131碘治疗与专业临床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6.4±5.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38.8±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131碘治疗与常规甲亢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专业临床护理。专业临床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131碘治疗护理等方面。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针对部分患者在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医院环境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紧张、焦虑、不安、消极等情绪,予以积极主动、热情友好地沟通与疏导,通过与患者进行实时互动,确切了解到患者的心理诉求。此外,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与个性差异,通过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甲亢基本知识宣讲,帮助患者对甲亢及其临床治疗相关知识有着全面而理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及时树立起接受治疗战胜病魔的信心。131碘治疗护理包括治疗前护理和治疗后护理两部分。首先,在治疗前3~5d,护士应停用ATD及甲状腺制剂,注意患者的日常饮食,禁止食用含碘食物。接受治疗前,患者应当在护理人员嘱咐下卧床休息,保持体力,避免从事过激的体力活动,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其次,在治疗后,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了确保碘的完全吸收,在患者服碘后2h内护理人员应当禁止患者再进食。饮食方面要引导患者多使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服碘后1个月内禁服含碘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禁食含碘食品。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采用131碘的核素治疗方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起,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小,是当前甲亢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另外一方面,通过在诊治过程中加强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文献资料报道显示,131碘治疗前后,禁食含碘食物与充分地卧床休息等因素等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3]。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起患者行专业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心理护理、碘治疗护理等,有利于患者对碘治疗的重要性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行直观地干预和体现。接受专业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4]。
综上所诉,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通过131碘治疗与专业临床护理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第2篇: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文/谭娅(贵州省天仪厂职工医院贵州·遵义)
[提要]本文分析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阐述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最后提出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救援质量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急状态;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5日
应急状态包括很多种,包括自然灾害型和突发的公共卫生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一旦发生,对生命可能有较多的伤害,如受伤或死亡。在这种应急的特殊环境下,对医学护理的要求是快速有效的救援,竭尽全力的进行生命抢救、保护。这既是应急状态下的现实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应急救援中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一)急救专科人员的短缺。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他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且发生快,造成原因多,且危害大,因此造成的疾病、创伤种类繁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介入进行急救。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医院与应对救援配套的急救专科护士多为空白,尚未对急救专科护士进行深入研究。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关部门认可的培训基地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局势,相应的专科急救护理人员短缺。
(二)参与救援人员文凭程度偏低。在相关调查中显示,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这使我国的应急救援水平偏低,可能会影响救援的质量。相关人员由于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对遇到的病种,创伤种类、病情的判断可能不正确或不准确,造成抢救不及时而延误救援时间耽误病情。
(三)医疗器械装备的不足。落后护理装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检测护理实践和科研水平指标之一。在应急状态下,先进的护理设备和足够护理设备数量能够保证护理救援的质量和数量。若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可能会影响护理人员对所救援伤员的伤情判断,限制处理措施的实施。而此方面国外已有较为先进的水平,例如将信息通讯技术整合到护理装备中、自动化的现场救治和对卫勤指挥的加强,对救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四)灾害医学教育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关的灾害教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际系统化的培训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使医护人员在救援时可能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的教育,使其在救助现场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尽可能救助生命的目的。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也使相关人员缺乏在应急救援状态下的心理素质。护士可能缺乏灵活运用鼓励性、安慰性的积极治疗语言,缺乏使用肢体语言产生熟悉、信任、亲切等感觉能力。
二、提高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效果的措施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等)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土地山河的破坏,可能会让部分生命瞬间消失,并造成大量的人员受伤。与此同时,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毁坏,与外界和周围联系中断。社会型突发事件发生时,周围群众因恐惧或避免受伤而远离现场。此时,灾害区和周围地区的护理人员就应发挥自身力量,首当其冲的投入到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去。
(一)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心态。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态是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最短时间内参与到救助中去,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保证受灾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救助,以保证更多生命的保全。医护人员的全身心投入,给群众的不仅是一种带头作用,给普通百姓以精神支柱,更是弘扬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宗旨,诠释了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二)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应急状态下,除了要求医护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外,对医护人员还有在救助时的不分医生护士,尽可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救助。普通的医学工作中,医护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和分界,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因各种原因(如病患分散、医护人员有限等)导致不能按照常规普通的医学工作处理。因此,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要不分职位工种,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全力以赴的抢救伤员,使之获得最大的救助。另外,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医护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耐受力强,且在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应急状态下进行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地解决应急状态下遇到的困难。例如,在地震震区,水电缺失、药品不足、医疗器械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的状态下对病人做出较为正确的救助措施。有良好的救援知识技能,才能准确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检查、实施救助措施,例如对体温、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参数的判断或在这些生理指标参数缺失的情况下采取的救助措施。
(三)采用多种护理措施。穿插融合的护理模式在灾害现场或突发事件现场,伤员除了有身体上的伤害,在经历一场灾难后,亲人的罹难、自身的身体创伤使患者情绪改变,或悲观失望,或对生命的渴望更甚,多种情绪交织,是患者情绪不稳定,一时低落不语,一时亢奋不安。此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及时对患者的创伤进行处理,减轻其病痛,尽可能地保护生命,保证生命质量,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陪伴患者,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情绪举动发生,而让之前的救助失去意义。另外,对患者的护理要全面,饮食、药疗、检测等要认真积极负责。
三、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救援质量的对策
护理人员素质是将礼仪、道德、知识、文化修养等融合的整体。要提高救援质量,必须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增加急救护理人员数量,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素质。急救护理队伍的扩大,首先要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能够让人们更了解此领域的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在灾难频发的今天,人们对灾难的认识更多,但却不够全面。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队伍中。在选拔急救人员时,要对相关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加以考核,选拔适合急救的人员加入,壮大急救护理队伍。
(二)将应急护理日常化,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在日常护理时,将应急护理与之结合,此举有利于应急状态下的生命救援与保护。在日常的诊治护理过程中,医生与护士相互熟悉对方的工作,避免在应急状态下工作的不熟悉造成护理、诊治的不正确、不准确。
(三)加强急救装备建设和急救物资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应急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护理装备的研发配备得到了提高,质量与数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由于各类条件的限制,仍使装备有笨重、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在配发应急装备的同时应该让护理人员熟悉了解装备的使用方法、基本性能等。
(四)建立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并有科学的管理系统。在应急状态下,科学的管理系统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提高应急救援的质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探索、持续改进,才能适应今后的各类突发事件。
(五)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应急救援中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全面完成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奠定基础,创建了各类情况结合的急救护理训练模式。
四、讨论
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高危期,医院护理人员作为应急救援管理和护理的主要力量,要对现场急救做出准确的伤情评估、分类、转运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
第3篇:品管圈活动在重症医学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李敬,曾萍,张学杰,曾帮萍,施官秀,文华银(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黔西南州562400)
摘要:总结我科开展护理品管圈活动以来,在护理管理上取得的成效。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缩写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5~10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品管七大手法(QCC新旧七大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品管圈的特点是参加人员强调领导、技术人员、员工三结合。现代的QCC管理内容和目标突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范围,向着更高的技术、工艺、管理方面扩展[1]。
关键词:品管圈;重症医学;护理管理
0引言
2013年4月27日至2014年4月20日,就我科突出护理问题开展QCC活动,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后一段时间内ICU患者压疮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科室成本等进行对比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对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提升团队凝聚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促进科室护理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品管圈活动介绍
2013年4月27日至2014年4月20日,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共计三期,均按照品管圈基本步骤: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实施计划;效果确认;检讨与改进;标准化等6个步骤来进行。
1.1第一期
活动于2013年4月23日至2013年10月15日。是以“降低压疮发生率”为主题,以“飞飞圈”为圈名的品管圈活动。通过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了导致我科压疮发生率高的因素,针对主要因素合理制定对策。
结果:通过QCC活动小组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对实施QCC对策后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6个多月的努力和探索,我科QCC活动小组超额完成了品管圈目标,有效地降低了我科患者压疮发生率。
1.2第二期
活动开展以“节约”为主题,以“点滴圈”为圈名品管圈活动。
通过收集我科一次性耗材因评估不到位、技术操作不熟练、交接班不清、管理不到位造成一些高耗材浪费现象。
结果:自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20日,通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我科因各种因素造成的耗材浪费明星减少:气管插管包:1个(35.64元)导尿包:4个(78元)胃管包:5个(52.8)动脉置管传感器:0个过期物品:0件以上共计:166.44。
改善后结果=改善后-改善前=166.44-25251.=-25084.92元
1.3第三期
是以“降低ICU遇外拔管率”为主题,以“护管圈”为圈名的品管圈活动。
收集我科各种管道的意外拔管率,其中胃管15例次,深静脉导管2例次,气管插管5例次,尿管2例次,其他导管4例次。其中因操作不当而拔管的2例次,占7.14%,因护理评估不足,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拔管的26例次,占92.86%。
结果:自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20日,通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各种管道的拔管率明显下降。其中气管插管1例次,深静脉置管0例次,尿管0例次,胃管5例次,共发生非计划拔管6例次,其中因操作不当而拔管的0例次。
2QCC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品管圈活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科室的整体管理效能,调动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做”改变为“我要做”从而降低了护士长管理的压力,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2]
品管圈活动促进科室一级质控管理,改变传统的一级质控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护理服务品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提高了护士使用质量管理工具的能力,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科室大多数护理人员都能熟练运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如:甘特图、柏拉图、雷达图、因果关联图、鱼骨图等。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制作PPT的能力。
增加医护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科室的影响力。
营造科室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及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增强了护士的科研意识。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提升护士职业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
3总结
ICU是一个护理问题及护理难点多的科室,对管理方法有着很高的要求,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方式对ICU整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案对ICU护理工作十分有用。保证了护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安全,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及成就感,促进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