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综合医学论文范文,综合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与思考

  • 投稿宇航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23次
  • 评分4
  • 56
  • 0

陈瑜 张瑞华 孙渤星 赵薇 陈晓佳 何思长

【摘要】通过对我国已有的医务社会工作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国外、港台以及内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现状与工作模式,分析我国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并探索适合我国的新型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为优化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 现状分析 对策与建议

【Abstract】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in our medical social work,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work pattern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abroad, Hong Kong, Taiwan and inland regi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summing up and exploring the new work pattern and content appropriating for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Status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Sichuan Province,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02

医院的社会工作的概念与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医院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到卫生保健或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目前大多数学者统称为“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医疗机构和医疗照顾处境中从事的专业服务活动[1],具有自己的专业化特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一个衡量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缓解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改善就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对我国发展较不成熟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归纳与总结,以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

1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现状

医院的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英国,但发展最为成熟的是美国。如今美国社会工作者有严格的资质和等级认定,都是专业人员,为政府与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共同管理,明确了组织章程规范、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等,各方面都较完善[2]。不同的是美国有两种从业资格取得途径,分别是通过州政府立法或社会工作协会主导建立的职业资格认证。

与美国不同的是香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不隶属于医院,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为病人服务,注册的医务社工分别由社会福利署、康复与医务社会服务科、医院福利管理局管理。而台湾也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社会工作师法》,进一步规范其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其中明确规定平均每100张病床就有1名医疗社工师,按照床位数配备社工数量。至今台湾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专业制度以及社会师工作执照制度。

2我国大陆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921年的北平协和医院在美籍医务社会工作者蒲爱德女士领导下, 首先创立了“医务社会服务部”,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零星开展起来。直至2000年后,少数的医院开始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部门,主要职责是提供心理服务,争取社会救助与支援,进行医疗康复以及协调医患关系等。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卫生医疗机构有954 389家,医院有21 979家,但是只有30多家医院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我国医院的社会工作者的缺口仍较大,而且在实际开展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借鉴国外或自行摸索时,工作开展过于局限,没有真正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有些医院甚至将其简单的视为普通行政人员或志愿者。

2.1制度与政策不健全,未与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

目前,我国建立了关于社会工作的管理制度,但专门针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仍然是空白[3],未建立健全的用人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也不完善[4]。近十几年高校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转行,小部分在医院中工作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一般都属于“行政编制”或没有编制,对工资等级的评定也缺乏职务技术等级的制度依据。另外政策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配备标准、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以及职务等级等没有明确的规范。医务社会工作性质的福利性缺乏财政与制度方面的保障,面临社会责任与舆论压力的困难处境,且未与我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相结合。

2.2观念不到位,认识不全面

人们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5],以致没有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医护人员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冲突,医护人员与其他科室、患者与媒体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70%的义工认为大部分病人没有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也说明病人对义工和社会工作的了解还不全面,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另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也存在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认识不到位,专业定位不明确,以致大部分的学生转行。

2.3分布发展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截止2012年我国虽有200多家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但只有少数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并且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发达省、市( 北京、上海、江苏等) 发展更快[6]。可见在专业培养与工作开展现状都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目前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医院的现实需求,出现较为严重的供不应求;很多医务社会工作内容无法开展,专业性也不强,以致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内容需求与现实的工作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2.4工作开展不全面、专业性不强

医疗机构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形成的各类突出医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开展了部分属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仍较为欠缺[7]。现阶段医院的社会工作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行政编制人员”,从事普通的行政性质工作,有的社会工作部门是为缓解与处理医疗纠纷而专门设立,还有是医院的公共关系部门,处理医院的公关事务。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与范围只局限在院内的一些志愿者服务、处理医院纠纷或者部分的个案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更谈不上卫生保健和整体的健康照护。工作的主要对象也只是病人与家属,忽视了其对缓解医护人员压力方面的作用,方式也缺乏专业性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

2.5人员与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

在医院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同时具有社会工作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8],他们大部分是由医护人员转来的,或是卫生法学专业、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员与知识的结构不合理,即使有少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又因专业没有细分为医务社会工作方向的,在课程方面较少设置医学相关课程,也无医院的实践经验,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特殊的服务对象与工作内容,导致目前真正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很少。

2.6专业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滞后

2009年底,我国近26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而只有一些医科院校如福建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9]。因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是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设立社会工作的院校,对医学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培养制度不健全,只是简单的将其作为一般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来统一培养。而由医护人员或卫生法律人才转来的,在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也缺乏系统化的规范培训,在师资与专业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实践经验。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和制度,并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

增加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设置标准、工作内容以及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等,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规范化奠定法律基础。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用人制度,对社会工作者增加编制,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来源,并建立相关的技术职务等级评审系列,对其职称与职务等级进行认定,规范激励与晋升机制。明确定义医务社会工作的福利性质,并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卫生保健体系、社工制度紧密结合,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加大宣传,进行试点

加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对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宣传,鼓励更多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往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发展,使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结构更趋向合理;二是对各医学院校加大宣传,让各医学院校了解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可使医务社会工作毕业生更好的构建医学知识背景,可与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高校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作办学,或汲取其他高校的经验设置该专业;三是对各医疗机构的宣传,提高医疗机构管理层、医护人员与病人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国家层面,建议先在部分城市的三级医院进行试点,设立社会工作部。医疗机构层面,已设立社会工作部或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医疗机构通过举办交流会的形式与其他单位进行经验交流。

3.3探索科学的工作模式与专业的工作内容

3.3.1设置单独部门,给予编制机构的设置有2种模式,一是单独设立一个部门,直接受雇于医院,二是在医院内部设立一个部门,与其他各科室平行。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的部门设置实际情况及医务社会工作的福利性质,比较建议是后者模式,给予医务社会工作者编制,工资由政府承担。在规范人员的配备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据医院规模按医生与护士的比例配置,或是台湾的按床位数比例配备。

3.3.2科学办公,合理预算将不同的工作分配到各个科室进行,对特殊疾病与心理问题的病人展开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专业性。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特殊性,在经费预算方面,建议各医疗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是建立基金制,从医院的总收入中固定一个比例作为部门的经费基金;二是补贴制,按照实际开展的工作数量与质量,对活动实际花费进行补贴;三是赞助制,向社会人士公开募捐经费。

3.3.3工作模式分阶段,工作内容专业化将医院的社会工作分为院内与院外,其中院内又分为院前、院中、院后三个阶段来开展,其中院前主要是获取患者对服务的需求、科研、教学、培训等前期准备;院中开展病房探访、个案工作、义工服务、公益服务等内容;院后开展小组讨论、总结,不断推进工作的优化。而院外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是开展社区活动,利用社区的全面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居民趣味康复活动和义诊,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医务与保健常识,并搭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沟通桥梁,进而为居民的疾病预防、康复保健提供良好的基层医疗环境,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3.3.4规范和提高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者或义工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管理,制定志愿服务守则或工作手册,对登记的志愿者进行基础的培训,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加深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提高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扩展其服务的领域,让专业的志愿者可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作用,形成一个服务项目体系。另外,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为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在工作中规避风险。

3.4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在职培训

首先要明确教学与培训的目标,合理设置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可采用PBL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教学、现场观摩与考察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升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要安排在医疗机构实习,在职人员继续学习中培训老师要带领他们实际的开展几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3.5紧密联系医护人员,整合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医生、药剂师和护士等各样医疗技术辅助人员的得力助手,要经常搭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尊重医生和护士,在医疗过程中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其作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医患之间可以通过有效地沟通,达到相互信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因此要建立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渠道。再者,医务社会工作人员更要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除医院内部现有资源以外,还要与外部的医疗机构、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等共同协作和统筹,通过协调各种医疗与社会资源,医务社会工作进社区,社会福利的协助,让医务社会工作更好的为患者与家属服务。

4小结

鉴于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分布与发展也不平衡,各地的机构设置方式、领导机制、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其作为一个福利性质的工作,创造的医疗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会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丰富经验,又要结合我们内陆的自身特点、病人和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2(2):21-22.

[3]谢春艳.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5(3):398-400.

[4]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6-17.

[5]姚尚满,刘俊,李薇.当前我国医院社会工作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30-33.

[6]王丽.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98-901.

[7]刘岚,孟群.当前我国几种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2,23(2):36-38.

[8]丁振明,张一奇.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12(2):74-76.

[9]陈璐,徐选国,王荣,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机构建设探索[J].社会工作,2009(16):29-31.

[10]胡方成,汪才侠,雷呈祥. 沟通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思考[J].现代医院,2013,13(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