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通过黏膜缝合法与鼻腔填塞疗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86例设为甲组通过黏膜缝合法进行治疗,另外86例设为乙组实施鼻腔填塞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乙组(P <0.05);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P <0.05);甲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乙组(P <0.05)。结论 通过黏膜缝合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防止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在术后更快恢复。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 黏膜缝合法 鼻腔填塞疗法 并发症 疼痛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是由鼻中隔偏曲或者是突起造成患者鼻腔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该病主要由患者的鼻中隔诸骨发育不均衡引发,也与暴力外伤等因素有关,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鼻出血、头痛以及鼻塞等临床症状,这将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日常呼吸功能,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鼻中隔偏曲是导致鼻窦炎及鼻息肉发病的主要原因。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高位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起到重要作用。鼻中隔偏曲伴有偏曲同侧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解剖变异,也伴有偏曲对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解剖变异。在鼻窦炎的发病中,鼻中隔偏曲同侧的中鼻甲反向偏曲、对侧的中鼻甲和改变鼻腔外侧壁结构的代偿性等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鼻中隔偏曲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纠正患者的鼻中隔偏曲状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鼻中隔成形术,在术后对患者行鼻腔填塞疗法,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治疗后还需拔出填塞物,这会导致患者出现鼻塞、疼痛以及头昏等不适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很难为患者所接受[2]。因此,本研究通过对17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旨在探讨黏膜缝合法与鼻腔填塞疗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全部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甲组男女比例为50:36,年龄20~70岁,平均(36.30±3.80)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2.90±1.60)年。乙组男女比例为48:38,年龄19~68岁,平均(36.70±3.50)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10±1.50)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前详细了解有关病史,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麻醉情况、手术方案及预期效果等,注意询问过敏史及下呼吸道疾病史,如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经CT检查了解病变性质和范围,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甲组接受黏膜缝合法进行治疗,主要流程为: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各项检查,确认符合手术要求。先对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术后对患者彻底止血,并为患者清理鼻腔。通过黏膜缝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施术时需在鼻内镜辅助下,经总鼻道将缝合针置入其鼻腔,通过5-0号可吸收线采用“之”字形连续缝合鼻黏膜。乙组接受鼻腔填塞疗法治疗,主要流程为: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各项检查,确认患者符合手术要求。先对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术后对患者彻底止血,并为患者清理鼻腔。然后,通过高分子止血海绵对患者的2个鼻腔进行填塞,每个鼻腔填塞2块海绵。在完成手术后,检查冲洗术腔,将伤口血液清理干净,在内镜下检查术腔,清除残留病变。术后出血少量患者可选用明胶海绵或抗生素油膏纱条等进行填塞,出血量大者,应以凡士林油布纱条进行填塞,同时注意对眼球活动及视力镜下观察。术后有填塞物者,术后48 h内需将鼻内填物及时进行去除,无填塞者48 h后应用温的生理盐水或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2次,使鼻腔引流保持通畅。术后3 d后清理术腔,用吸引器彻底清除术腔内血块,明胶等,用1%麻黄素的卡因棉片收缩鼻腔伪膜。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月内,每周复诊1次,之后每2周复诊1次,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复诊处理的内容包括清理和冲洗鼻腔、鼻窦,除去结痂、分泌物等。术后随访1年,每半月进行1次复查。术后针对疼痛不能耐受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在麻醉清醒前患者取去枕平卧位,麻醉清醒后1~6 h内禁食,6 h后饮食为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2~3 d以避免发生感染,为防止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滴鼻;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并及时清除术腔凝血块和纤维渗出物,保持术腔通畅。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评价标准:患者的切口愈合良好,鼻出血、头痛以及鼻塞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鼻中隔形态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的切口基本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鼻中隔形态显著恢复为有效;患者的切口愈合较差,临床症状未见改善,鼻中隔形态未得到有效矫正为无效[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的穿孔、血肿、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24、48 h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甲组的治疗效果为95.35%(82/86),明显高于乙组的81.40%(70/86)(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2/86),明显低于乙组的11.63%(10/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甲组术后2 4 h的疼痛评分为(4.40±1.40)分、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为(3.30±1.30)分,乙组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为(6.60±1.40)分、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为(5.50±1.60)分。甲组术后24 h、48 h疼痛程度轻于乙组(t=8.241,P=0.000;t=7.914,P=0.000)。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可分为先天性原因和后天性原因[5]。前者指的是患者的鼻中隔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期生理解剖结构发生畸形[6]。后者则指的是患者的鼻中隔在暴力外伤的作用下,导致其鼻中隔骨或者是软骨发生骨折或脱位的情况[7]。该病会造成患者出现鼻功能障碍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针对该病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鼻中隔成形术治疗。该术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对患者的鼻中隔软骨组织完整性造成破坏,这样在对患者施术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鼻中隔稳定性[9]。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鼻中隔的外部抗击打能力,防止患者出现病情复发的问题[10]。然而,患者在术后有很大概率会出现鼻腔粘连或者是鼻腔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在术后还需采用鼻腔填塞法治疗。该治疗方法就是在患者的鼻腔内填塞适量的物料,控制患者鼻腔出血症状的同时,防止患者出现鼻腔粘连的问题[11]。虽然填塞的时间只有48 h,但在这一过程中,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尤其是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12]。加之该治疗方法会对患者的鼻腔造成极大的损害,在为患者取出填塞物后,还会导致患者的鼻腔难以有效愈合,增加对患者的治疗费用,难以被患者所接受。鼻中隔高位偏曲大部分是筛骨正中板偏曲,在同侧偏曲中,鼻甲会出现反向弯曲和外移现象,对侧中鼻甲会出现代偿性增生。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鼻内镜手术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该法在彻底清除慢性黏膜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解剖结构,通过创造符合正常生理功能的局部环境,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根治慢性鼻窦炎的目的。同时依靠鼻腔和鼻窦黏膜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来抵御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袭以防止病变的复发[13-14]。鼻内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相比,手术视野清晰,病变清除彻底、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临床上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一致认可。术前对患者病情的详细评估,经常规CT平扫及冠状位扫描以充分了解患者病变情况,准确把握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筛骨类型,从而制订详尽的手术方案。对于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偏曲者,由于对中鼻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产生影响而使鼻窦通气引流发生不畅,给手术带来难度的同时,术后也易出现鼻腔粘连。因此必须先期或先行鼻中隔成形术或矫正术,再行鼻窦手术。中鼻甲部分气化或长期慢性炎症所致鼻甲肿大、息肉样变,易使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适当切除,但因其在鼻腔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术中应尽可能保留和恢复中鼻甲的形态及功能。对于中鼻甲肥大者于游离缘前后作纵形切口,剥离中鼻甲骨两侧,骨质肥大或部分气化者切除,不大者不予切除,用电动吸切器将肥厚组织切除,保留了中鼻甲正常形态和黏膜的完整性,同时也可预防术后发生粘连。术中动作轻柔,避免因用力拉拽或撕脱导致的筛板损伤引发脑脊液鼻漏,术后保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距离>5 mm。术后的随访处理和手术本身同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术后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随访制度。术后1周内,隔日对患者术腔进行清理,防止粘连,对可能残余病变,肿胀的肉芽及息肉等应及时清除,特别是各窦口周围,以免形成狭窄,导致复发。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之后每2周复诊1次,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术后随访可及时清除窦腔内分泌物,增生的肉芽或息肉、预防鼻腔黏膜粘连,确保引流通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还需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15-16]。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若未对鼻中隔高位偏曲进行及时处理,则会对偏曲同侧鼻窦的开放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若未对鼻窦开放,术后在内镜下进行换药时,会由于鼻道狭窄,导致中鼻甲损伤,使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粘连,筛窦腔闭锁。在手术中应注意力度,避免大部分切除患者偏曲同侧的中鼻甲,否则会使窦口鼻道复合体失去保护作用,导致患者出现筛窦腔粘连,同时偏曲对侧也会造成中鼻甲出现代偿性增生。在整形患者鼻甲时,需注意:(1)当中鼻甲属于肥厚骨性时,可以采用血管钳将肥厚的中鼻甲骨进行压扁,在中鼻甲前缘和下缘前1/2处的黏膜和中鼻甲骨利用鼻甲剪进行不同角度的切除,通常是要保证前缘和上颌骨额突的距离需≥5 mm,中鼻甲下缘前1/2处和下鼻甲上缘距离≥5 mm。(2)当中鼻甲属于肥厚黏膜时,可将中鼻甲外侧面和下缘黏膜进行切除。(3)中鼻甲属于泡状时,要从中鼻甲中间将气房切开,将气房外侧壁进行咬除,并有效处理中鼻甲缘。(4)中鼻甲属于反向弯曲时,利用血管钳将弯曲部进行咬住,使外部部位骨折,让中鼻甲朝向内侧。同时要将吸血海绵上涂上抗生素,并将其固定在中鼻道内[17-18]。
通过黏膜缝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在对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后,对患者的鼻腔黏膜进行有效缝合,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固定患者的鼻中隔软骨,有效修复患者撕裂的鼻腔黏膜,患者也不需承受填塞物所带来的痛苦,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19]。同时,在对患者施术后,能够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有效的清洁,防止出现大量分泌物,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手术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所接受。利用鼻内镜对患者施术,能够获取更为清晰的手术视野,确定患者鼻中隔的解剖层次,提高对患者的施术安全性[20-21]。尤其是可对患者的鼻中隔整体状态进行全面的观察,有效切除隐蔽性较强的致病骨质,提高矫正治疗效果[22]。
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治疗效果优于乙组(P<0.05),说明利用黏膜缝合法能够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P<0.05),说明利用黏膜缝合法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甲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乙组(P<0.05),说明利用黏膜缝合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综上所述,通过黏膜缝合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在术后更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