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经过保守治疗后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5-07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经过保守治疗后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椎板开窗减压的手术形式,观察组患者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VAS、ODI、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避免出现较大的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情况 保守治疗无效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椎间盘会逐渐出现退化现象,髓核含水量逐渐变少,使其弹性下降,椎间隙变得比较狭窄,附近韧带失去活力或者形成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如在弯腰提沉重东西时,椎间盘后部压力会逐渐变大,易出现纤维环破裂与髓核向外侧突出的情况[1]。此疾病的产生主要和椎间盘损伤、退变、遗传等有关,患病人群会时常出现腰部及下肢疼痛、感觉异常等情况[2]。临床对本病的治疗一般以手术及保守方式为主,虽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但其形成的创伤较大,易诱发临近椎间盘的退变,延长术后康复进程[3]。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属于一种成熟且安全性较高的手术形式,被临床广泛应用。鉴于此,本研究就本院特定时间接收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26±0.74)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6.37±0.8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过X线片、CT、MRI等相应检查后,确认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②精神及认知正常,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加入本研究;③患者及其家属在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下充分了解此次研究情况;④符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要求。排除标准:①因发育异常等情况形成的椎管狭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未经严格保守治疗者;②存在腰椎间盘炎症情况者;③拒接后续康复治疗,中途退出研究者;④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⑤肝肾等重要器官出现严重病变情况者;⑥非同组手术者(同组手术指主刀医师为同一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选择椎板开窗减压的手术形式,患者取侧卧位,根据其实际病情状况进行硬膜外麻醉,选择正中切口,在关节内侧椎板的1/3处进行切除,并对关节突进行适当的保留,随后进行侧隐窝降压,神经根松解,术后运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切口进行清理并置入引流管。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患者取俯卧位,透视定位椎间隙,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髂嵴的最高点水平线与棘突旁7~9 cm处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完毕后,抽出针芯并放进导丝,再次透视定位,取出穿刺针,作一个0.8 cm的小切口便于放进工作套管,详细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情况[4]。放入椎间孔镜,在连续冲洗的状态下将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摘除,松解神经根粘连,并采取相应的减压工作[5]。最终拿出工作套管,对切口处进行缝合处理,创面渗血活跃者放置引流管,并运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 i s u a l analogue scal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评分情况,临床手术情况,术后近期复发率情况。运用VAS对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腰腿疼痛越严重。运用ODI与JOA评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患者运动功能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ODI、JOA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VA S为(0.23±0.07)分,ODI为(1.34±0.35)分,JOA为(22.57±3.12)分;对照组患者VAS为(0.69±0.14)分,ODI为(3.26±0.61)分,JOA为(17.11±2.49)分。观察组患者VAS、ODI、JOA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9.71±11.34)min,术中失血量(22.69±5.18)mL,住院时间(4.33±1.24)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72.16±15.29)min,术中失血量(31.47±6.52)mL,住院时间(8.73±1.95)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具体调查可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时常出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情况,对其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而言,只能通过手术来改善病情,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虽然对其病情有效,但突出物仍然存在,易出现复发等情况,且对患者形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病情的良好恢复。针对此情况,需寻找一种有效、科学的手术方式来进行治疗,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VAS、ODI、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现阶段发展比较完善的微创手术,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有效,在手术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保证患者的意识清醒,利于责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伤[6,7]。同时,该手术切口较小,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还能有效降低对关节突、椎旁肌肉等的损伤,促进患者快速康复[8]。因对患者进行工作套管的形式,可营造良好的手术视野,确保脊椎及黄韧带的完好无损,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瘢痕、粘连情况的出现[9]。

综上所述,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确保患者的意识清晰,能更好地掌握麻醉的使用量情况,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的良好恢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 鲁克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7):54-55.

[2] 周海波.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9):21-22.

[3] 方云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9,14(2):166-168.

[4] 王建,董叶会,张国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20,41(3):657-658.

[5] 樊勇,王雷,艾力夏提·艾热提,等.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4):88-89.

[6] 肖文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9):150-151.

[7] 陈峰,王干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0,5(11):79-81.

[8] 姚刚.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J].临床研究,2021,29(2):100-102.

[9] 陈辉,牛国旗,刘路坦.经皮椎间孔镜不同微创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35(2):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