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急救医学论文范文,急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与后遗症期治疗之体会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99次
  • 评分4
  • 55
  • 0

王 宏

辽宁省铁煤集团总医院大明分院中医科,辽宁调兵山 112703

[摘要] 周围性面瘫是中医科针灸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口眼歪斜为其主要症状,该病发病较急,通常为单纯一侧的面颊筋肉弛缓,没有神志不清或半身不遂等症状,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间上把握较为关键,特别是其中较具特色的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两个治疗阶段。急性期应当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避其锐气,可采用远道刺法和巨刺法结合运动针法,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使身体功能及时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而对于后遗症期也不应放弃治疗,由于病患者在该阶段常因虚致瘀,使得络脉瘀阻不通,面部经气不畅,可按虚、瘀论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周围性面瘫;相关问题;急性期;后遗症期

[中图分类号] R24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83-02

一侧口眼歪斜是面瘫的主要病症,其与现代医学中周围性神经麻痹基本相同。该病症通常是急性发作,患者常于睡眠醒来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的肌肉出板滞、麻木、瘫痪,眼裂变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无法皱眉、蹙额、露齿、鼓颊、闭目;部分病患初发病时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或出现患侧舌前 2/3的味觉减退甚至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肌电图的检查可见单相波或是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纤颤波和正锐波。

1 周围性面瘫病症针炙治疗的相关问题分析

1.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分析

周围性面瘫病症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然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等经脉,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近年,还有观点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痰瘀互结、胃胆积热、热毒瘀滞经络等因素引起的。

1.2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病人在患病之前常有受潮、受凉、伤风感冒史,少数病患在发病前几天还有耳内、耳后疼痛或是面部紧皱不适等症状。在医学临床检查中多见患侧额纹、鼻沟变浅甚至消失,口角歪向健侧,眼裂扩大、闭合不全鼓腮漏气,通常无耳聋、耳鸣症状。当然,临床上应当排除外伤等原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3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期

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基本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为发病的5 d之内,是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恢复期为发病后6~90 d,是治疗面瘫最关键的时期;后遗症期为发病3个月以上,此期对重症和顽固性病症的治疗、恢复是十分重要的。

1.4 周围性面瘫针炙治疗常见基本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是当前面瘫治疗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疗效十分显著,在医学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同的临床分期应采取相应的针炙治疗方法。

1.4.1 急性期的针炙治疗为尽快治愈疾病,减少后遗症或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健康状态,急性期即可对患者予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临床实践也证明:早期针炙治疗,可尽快地减轻、消除患处水肿、缺血损害神经,使受损面部神经及面肌营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促进面部神经炎症及水肿的吸收,面部神经受压时间缩短,进而增加面部神经恢复的机会,特别对于高龄重症、耳廓疱疹和糖尿病患者更加适宜。可见,针灸治疗早期介入,缩短了治疗时间,疗效较为显著。

急性期针炙治疗时,针刺取穴以浅刺为宜,弱刺激至患者有针感,严禁电针治疗。活血通络、祛风解表,以手足阳明经取空为主是该期针炙治疗的原则。在患侧取穴:凤池、阳白、合谷、四白、牵正、地仓、翳风;患者眼裂闭合不全者加取鱼腰穴;鼻沟变浅者则加取迎香穴。每日针炙一次,操作的手法如下:风池穴直刺,针尖向对侧鼻尖或眼球进针,深度以0.8~1.0寸为宜,行提插捻转手法,至有针感后停止;合谷穴直刺深度0.5~0.8寸为宜,强刺激至有酸胀感止;其他穴位可浅刺0.2~0.3寸;留针一般为30 min。

1.4.2 恢复期的针炙治疗恢复期患者病情趋于稳定,面部口眼歪斜的程度通常不会持续加重,针炙治疗应以平补平泻手法,皮下透刺为主。治冶原则是疏通气血、祛风活络。患侧取穴:合谷、凤池、钿腰、阳白、太阳、迎香、翳风、牵正、颊车、地仓、夹承浆、口禾髎。具体针炙手法: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透刺可采用传递式透针法,沿皮下透刺,不宜使针尖穿透皮肤,平补平泻,在得气后接电麻仪,断续波;牵正、合谷和翳风直刺,采用1.5寸毫针,在得气后,重插轻提,以60转/min的频率捻转,每穴位操作1 min,间隔15 min后再重复行针,留针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1.4.3 后遗症期的针炙治疗此期邪虽去正亦亏,经络不畅,因此,恢复正气、通经疏络是针炙治疗的主要目的所在。手法采用补法为主,对顽固性病症和重症应予以深刺,并加用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治疗原则是活血通络、补血益气,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患侧取穴:四白、阳白、颧髎、地仓、合谷、颊车、内关、翳风、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具体的操作手法为:面部穴用1.5寸毫针予以斜刺,进针深度为0.8~1.0寸,运用补法,偱经远取穴直刺,可适当的增加刺激量,在得气后留针30 min为宜,每日一次,15 d为一疗程。

2 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中医针炙治疗的体会

中医针炙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笔者针对较具特色的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两阶段,具体治疗谈一谈自身体会。

2.1 急性期治疗的体会

急性期为病患发病之初,面部症状正处鸱张之势,风邪正旺,“无迎蓬蓬之气,无击堂堂之阵”此时的治疗必须避其锐气。西医认为本病初期为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神经水肿,所以初期不宜直接针刺患侧,更不能强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此时采用远道刺法“病在上,取之下”、“导而下之,引邪外泄”之法。待邪气稍差时,再选用局部穴,以调和面部气血。具体方法为针刺患侧太冲,巨刺阳陵泉,每隔5 mins运一次针,泻法。刺太冲时嘱患者配合咧嘴动作,刺阳陵泉时配合闭目,挤眼,抬额,皱眉动作。既使局部无法动起来,也努力用意念配合运动,寻找与健侧相同运动时一样的感觉。风寒证可在翳风、下关温和灸各15 min。不少患者经此运动针法,一次闭目即有改善,眼裂变小,甚至可以基本闭合。可加合谷、外关或酌情加内庭、行间。

《百症赋》云“太冲泻唇?以速愈”。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面部脉络,以致局部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肝主筋,故用肝之原穴太冲调肝经经气,养经筋。以五行而论,阳明属土,厥阴为木。木旺克土,阳明脉络空虚,自当防厥阴肝气过旺,且本病由外风乘虚而入,以本虚标实立论。扶土可抑木,抑木方可扶土,此为泻太冲手法之必须。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与冲脉,气脉相合而盛大,故曰太冲”《灵枢·逆顺肥瘦》说“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秉焉。其上者,出于颃颡部渗诸阳,阳明气虚,自先受之”。故刺太冲(冲脉之支别处)可促进冲脉对阳明部气血的渗灌。故此,太冲穴可通过冲脉,调节阳明经气。这样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阳明经“夹口环唇”,口唇内外阳明,厥阴之经经气,太冲一穴俱调之。故泻太冲。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阴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阳陵泉居于筋之府—膝中,为筋气聚会之筋会,足少阳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筋病之主穴,病之有关于筋者,其为必主。采用巨刺法,针刺健侧而调整了患侧的气血流通。当病邪侵犯人体,可引起经络气血内外左右相倾移,或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通过巨刺既达到了调整左右气血的偏盛偏衰状况,又使气血流通趋于平衡统一。

急性期运用此法,可明显改善症状,恢复功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2.2 后遗症期治疗体会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久为医界所认同。但是也有少数病例,经多次针灸,疗效很不理想。有的迁延数月甚至终年难愈,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肌痉挛、萎缩、倒错等。对后遗症期的治疗我参考杨长森教授对面瘫恢复期的治疗结合火针点刺取得较好疗效。

具体方法为: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地仓、颊车、迎香、阳白、颧 髎,取患侧,用皮肤针轻叩诸穴数次。对于患者觉特别发紧的局部位置可轻叩数次后加拔罐放血,或细火针点刺不留针。偏寒者加温和灸。太阳、头维、率谷、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昆仑诸穴均取双侧,浅刺3~5分,静留30 min。隔日一次。

后遗症期常因虚致瘀,络脉瘀阻不通,面部经气不畅。大椎位于颈部阳位,阳中之阳,向上向外,性主疏散,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所会,总督全身之阳气,故泻之能启太阳之门,清阳明之里,和少阳之枢,以宣通诸经之阳气,祛邪达表。在此刺络拔罐与面部诸穴刺络出血,同奏祛瘀通络,宣通经气之效。《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运用细火针点刺则可加强温经通络作用。足三里配三阴交益气活血,扶正祛邪。“太阳为目上纲”故取昆仑配后溪鼓舞太阳经气;“阳明为目下纲”,故取足三里配头维鼓舞阳明经气;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阳配率谷有和解之功。头面为诸阳之会,使诸经营卫通畅,气血充沛,则患处筋肉以濡养,而面瘫自可康复。

结语: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非常有效的方法,其原因如下:①从中医角度探寻病症发病病因病机,以扶正祛邪作为贯穿针炙治疗该病症全过程的指导思想;②运用精准施针手法,进行准确的穴位施针;③相关医学研究也证明,针灸可以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对血清总补体积量、免疫球蛋白量、血浆杀菌力等免疫指标有积极影响,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④针炙可对血管产生良性调节作用,特别对处于急性炎症期的周围性面瘫而言,能够极大地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使得炎症渗出物得以吸收,使得受损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简单安全、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只要有耐心、善沟通,坚持适宜的治疗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0.

[2]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5.

[3]徐恒泽,赵京生.名医针刺经验用典[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38.

(收稿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