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研究生群体常面临接触病原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说明当前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医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迫在眉睫。这在整体上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验素养、科研效率,对医学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学高校;研究生;生物安全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单位,特别是医学类高校,其在校研究生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医学生在科研期间可能面对各类问题,比如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试剂等。近年来,传统实验室安全已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生物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都源于实验室教师及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匮乏、责任与风险意识淡薄,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因此,在医学类高校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也亟待加强。[1]
一、生物安全及医学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现状
何为生物安全,所谓生物安全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而生物安全本身不止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它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这是其广义的概念,比如: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人类的健康安全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并且其涵盖了预防医学、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生态等方向,因此生物安全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一个概念,同时其管理工作也分属各个不同的部门。[2]
国内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狭义的概念上,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实验室实际管理上已经开始应用到了广义的概念。
近年来,一些高校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一度让我们陷入沉思。尽管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既往发生生物安全事故的淡忘,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趋于形式的现象。
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来说,国内与国外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自2003年以来,国外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逐渐完善,许多发达国家高校相继开设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课程。与此同时,国内在经历那些深刻的教训之后,也逐步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特别是医学类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各个科研机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等开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及考核,也有高校将实验室安全纳入了研究生教育中[3],但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大部分学生无菌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差,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也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因此,医学高等院校的生物安全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对医学类研究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待解决问题
(一)必要性
医学类高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医学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他们基本上是在实验室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整个科研活动中,不仅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有毒、有害试剂,还要接触各种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同时,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研究生,还有许多本科生也通过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来完成自己的毕业实习考核。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并不了解,虽然本科实验课的第一课就是实验室安全教育,并且所有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之前都要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办理实验室进场,但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依然淡薄,实验操作过程中不穿白大褂、不戴手套、进入细胞房不穿无菌服等情况常常出现,而教师也有自己的工作,管理不完善,不能时时刻刻叮嘱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安全教育意识的匮乏,这就极易导致学生甚至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生物安全意外事故。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对学生进行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对应怎样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紧急处理方法几乎一无所知[4]。其中本科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接触感染性医学废物时的正确防护等,明显低于研究生。认知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一般都会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但经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实验室安全培训并未细化,研究生也未进行专门的生物安全系统教育,所以生物安全事故频发也是意料之中。这充分说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认识到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生物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相关领域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二)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许多医学类高校以及医学类专业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不够重视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不足,且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投入人力、物力不足。且有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忙于其他事务,完全忽略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注意事项。
2. 生物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实验室没有系统地制订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滞后,落实力度不够。
3. 废弃物处理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生物安全隐患
废弃物处理有相应规章制度,比如实验动物尸体处理办法,一般实验动物尸体是统一拿到动物房固定地方丢弃,然后由动物房教师统一处理。但有的学生图方便,随便将动物尸体丢弃在实验室垃圾桶中,这样造成了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诸如此类似案例还有许多。所以,有时候,即使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没有层层监管,最终导致相关制度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
4. 生物安全教育不足,防范意识淡薄
虽然大多数医学类高校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但生物安全方面的教育并不到位,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任有许多学生防范意识淡薄,生物安全意识缺位,大多数学生表现为无菌观念差,实验过程中不戴口罩、手套,不穿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吃东西等。这说明进场前的安全培训形同虚设。
三、医学类研究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策略
目前,大多数医学类高校并未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理论及实践内容纳入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但由于近几年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其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也逐渐被各高校重视起来,有的医学高校还开设了生物安全课程的教学,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理论课教材。但此门课程并未在国内各高校全面开设起来。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之前,先要做好教师的教育。正所谓教书育人,实验室教师先要对生物安全进行全面了解,并且掌握相关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在这方面对学生展开教育工作。而就目前大环境来讲,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大难题是师资问题。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经常被挂在嘴边,但事实上,特别是医学类高校中,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较发达国家高校起步较晚,并且每次都是出现生物安全事故之后才被重视起来,大力抓生物安全管理。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教训的淡忘,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又再一次被搁置。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主要监督和执行人,也就是实验室的教师,就更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生物安全知识储备。从这方面来说就非常有必要对实验室教师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派教师到相关单位进修或者深造学习,进修回来后可通过PPT汇报的方式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或者相关实践传授给实验室的其他教师。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或者知名人士在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或者通过购买互联网课程,在网络上自助进行学习,最后进行相应考核,来达到学习目的。这样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师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先让实验室教师领会并吃透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等,使带教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实验技能,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之前,需要像上其他理论课一样进行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试讲、互相交流等,最终达到生物安全教育的目的,实现教学的良好效果,使这部分工作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接下来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的主角就是学生了,特别是参与科研的医学类专业的研究生。首先,增加学生对这个学科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安全的兴趣,是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高校研究生本身是实验室的主要参与者,生物安全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均需要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除了用电、用火、用水等安全知识培训,还应将生物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培训项目,培训后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合格后方能办理实验室进场。为了达到这种长效机制,必须不定期对进场研究生的生物安全进行抽考,考核不合格者,将进行劝退离场。这样能够督促、提醒学生时刻保持生物安全意识,使注重生物安全形成一种习惯,贯彻在整个科研工作中。
其次,实验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动画、电影、新闻资料、图片,还有一些网络视频等,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更形象地展示生物安全的相关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提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查阅、交流、学习,还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查阅历年来的真实案例,先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相应结论,过程中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另外,也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安全学习的印象,例如,在讲到相关案例的时候,涉及病毒相关知识,可以结合医学微生物的理论知识,讲述RNA病毒和DNA病毒之间的复制特点与区别,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需要应用病毒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实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好自身防护,一旦感染会有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相关病毒实验的防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5]。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展示相应样品,解答不同样品的危害,如若有各个级别实验室的大型科研平台,还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参观这些实验室,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贯穿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自主能动性学习的过程,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可以下载相应慕课供学生学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让学生以自学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生物安全相关的课外读物,不定期上交读书心得体会,完成布置的作业,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完成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考核。
就整个实验室师生这个大群体来说,负责实验室研究生进场管理的教师可以将新进的研究生加入实验室的微信群、QQ群中,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可以邀请更专业的教师在群中共享文件、视频,引导实验室中的研究生积极参与讨论,使新进研究生更快速地进入角色,更进一步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另外,研究生导师也应充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在每次组会的时候,不仅要监督学生的实验进度、实验结果、实验的可行性等,还要提醒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对可能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实验进行危害等级评估等,导师依此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个人防护指导,如若出现紧急情况,应做出怎样的紧急处理等,并由专人在每次组会时进行详细记录,作为研究生中期考核及毕业答辩的依据。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与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密不可分,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暴露及实验人员感染的机会,更好地确保实验者及实验室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是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1] 覃媛,蔡轶.医药院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与教学探讨[J].中国药业,2017,26(16):95-97.
[2] 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3] 闫志勇,王斌.不同层次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06-110.
[4] 王真.高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必要性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7):210-211.
[5] 王家学,周茜,胡珲,等.医学类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视界,202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