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 投稿转身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58次
  • 评分4
  • 91
  • 0

王舞妮  孙 墅  邓彩弟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目的 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放置PICC导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的效果要好于上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新生儿;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PICC;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54-02

[作者简介]王舞妮(1976.10-),女,广东深圳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邮箱:wuni.wang@163.com。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现金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技术,是从周围静脉穿入并且末端位于静脉的置管技术,经常用于长期输液、肠外给与营养、以及肿瘤化疗的患者,通过此技术,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了由于多次插管造成的感染和不便,极大地减少了病人和医护人员由于普通插管而带来的麻烦[1-2]。近年来由于此技术的留置管时间较长,因此常被临床上为新生儿进行此技术。为更好地研究新生儿分别经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进行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在该院2010年3月—2012年8月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住该院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25例,选择头静脉患儿5例,桡静脉患儿10例,贵要静脉20例,正中静脉患儿5例,平均胎龄为(225.5±30)d,平均体重为(2.01±0.87)kg。实验组患儿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8例,选择打印静脉患儿30例,小隐静脉3例, 腘静脉7例,平均胎龄为(235.3±24)d,平均体重为(1.45±0.57)kg。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用1.9F PICC导管装置,把新生儿放于红外辐射的台上,选择能够放置导管的静脉,测量患儿的体表长度。当为患儿穿刺上肢静脉的时候,应将患儿的上肢与患儿的躯干形成90°,并测量从穿刺点沿着静脉到右锁骨关节的长度。当为患儿进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将患儿的的穿刺偏侧肢体放置水平位置,同时测量穿刺位置沿着静脉走向直到肚脐上方1cm左右的位置。测量完毕后,按照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规范技术进行正规操作,操作后,运用X射线的摄影片段进行导管在体内的定位,通过上肢静脉置管在上腔静脉中的下部分,通过下肢静脉留置管位于下腔静脉的中部靠上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留置管的时间、操作耗时等。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经过统计发现,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的比较

两组经对比后,我们发现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技术是现今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技术,此技术是根据外周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并将导管的尖端置于患儿体内的上腔静脉,类似临床上常营的套管针,此技术多用于化疗的患儿需要长期留置导管[3]。此技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有效的留置导管技术,在临床上被普遍应用,为患儿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并且疼痛急剧减少的一项技术。对于临床上的新生儿,现今为减少并发症及感染率,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目前也成为治疗新生为的一项常用技术[4]。对于患儿来说,首先应做好其护理工作。对于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技术,在实施前,医护人员应搜集患儿的资料,包括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的形态特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于在穿刺时不会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而导致插管过程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5-6]。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注意患儿的体位,上肢静脉插管和下肢静脉插管时,应注意为患儿采取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以便与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儿置管,减少意外情况的产生。手术过程保证操作的无菌技术,严格把握执行准则,对于穿刺周围的表面皮肤,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减少插管过程中的感染[7]。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为患儿插管之后,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尤其对于新生儿而言,因为患儿的发育不完全,因此应按时观察患儿的表面皮肤,有无出现红色斑点、是否肿胀、渗漏、或水肿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8]。

对于患儿出现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对于患儿出现静脉炎是,主要是由于导管的选择出现问题,比如导管的型号选择不恰当,导管的直径和患儿的血管不相符合,导管的质地材料过于坚硬等原因,均可使患儿出现静脉炎的情况。因此在选择导管时,应根据患儿的身体特点来正确选择导管,减少对患儿造成的伤害[9]。导管的感染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此并发症的出现多是由于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和换药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为避免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及时给患儿进行药物的更换,减少感染的发生。为更好地使得患儿能够尽快恢复,病情有所好转,医护人员也应患儿及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知识的普及,新生儿的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穿刺置管是两种经不同位置的穿刺,因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患儿的穿刺[10]。

综上所述,PICC置管技术是一项为输液工作做了巨大贡献的技术,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并且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的穿刺置管技术要明显好于上肢静脉穿刺的置管技术,下肢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对于新生儿而言,比上肢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更安全可靠。减少了患儿的出血量,并且比上肢静脉穿刺缩短了插管耗时时间。留置导管的时间也明显好于上肢静脉穿刺插管技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广泛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石琪,谢少清.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0,17(5):31-32.

[2] 茅志娟,缪爱梅,缪二梅,等.新生儿经下肢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6):373-375.

[3]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等.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51,353.

[4] 姜琴,茅志娟,俞杰,等.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5):399-400.

[5]姜琴,茅志娟,高妙平,等.新生儿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8):52-54.

[6] 石琪.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0,17(9):31-33.

[7]许继红,时富枝,卢瑞存,等.早产儿经下肢置PICC15例的方法探讨[J].中阿实川医药,2009,4(24):183-184.

[8]郭舒文,谢丽琴,许丽萍,等.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53,156.

[9]马静.新生儿PICC留置时间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下旬刊):1857-1858.

[10]区文财,柳建华,谢艳林,等.彩超评价经上肢静脉PICC术后上肢肿胀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09-1410.

(收稿日期: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