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艾 张志坚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龙门中心卫生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103
【摘 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口腔溃疡含片应用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治疗活动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38 例)与对照组(38 例),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口腔溃疡含片药物进行治疗,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口腔溃疡散药物进行治疗,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为84.2%,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溃疡面积以及疼痛强度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明显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在口腔溃疡含片的治疗背景下,其临床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口腔溃疡面积以及疼痛强度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具明显降低,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值得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治疗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有效解除患者疾病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口腔溃疡含片;复发性;Ⅲ期;临床疗效;观察组;对照组
现本研究选择2013 年6 月~2014 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口腔溃疡含片应用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治疗活动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3 年6 月~2014 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经过相关医疗器械诊断后,均确诊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Ⅲ期,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将这些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8 例,其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为18~48 岁,平均年龄为(34.56±3.58)岁,患者的病程为7~15h,平均病程为(12.11±1.09)h; 而对照组患者38 例,其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9 例,患者的年龄为18~51 岁,平均年龄为(35.48±3.78)岁,患者的病程为8~16h,平均病程为(12.31±1.11)h,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得知,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口腔溃疡含片药物进行治疗,每天含服6 次,每次1 片,共6 天疗程,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口腔溃疡散药物进行治疗,在患者的溃疡处涂布约100 毫克的口腔溃疡散,每天进行三次,每次100 毫克,共6 天的疗程[1]。
1.3 临床观察指标
通过对本研究患者给予不同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当患者的溃疡面积得到了明显缩小或者痊愈,且疼痛感消失,则视为治疗显效;当患者的溃疡面积缩小且无扩大的情况,同时疼痛感逐渐消失,则视为治疗有效,当患者的溃疡面积只存在无扩大而不愈合的情况,且仍然存在疼痛感,则视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并且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口腔溃疡含片治疗方案下,其临床总有效率为%,而对照组患者在口腔溃疡散治疗方案背景下,其临床总有效率为%,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本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观察组患者在口腔溃疡含片药物的治疗背景下,其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病情,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相关临床治疗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特, 聂敏海, 周骢, 胡佳.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唾液、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观察[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9(04):84-86.
[2] 张特, 魏银花, 徐裕国. 曲安奈德漱口液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近期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8(10):78-80.
[3] 莫遗盛, 黄敏华, 王冬梅.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6(0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