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医学论文范文,中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述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4-20
  • 阅读量57次
  • 评分0

摘    要: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荨麻疹;风药;临床应用:


荨麻疹,中医学称其为“瘾疹”,是以皮肤出现鲜红色、苍白色或肤色风团,瘙痒不堪,发无定时,时隐时退,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的一种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1],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为“风邪”,其风或从外感,或由内伤,或内外相合为病。风药气清味薄、体轻性浮,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广义的风药功效不仅仅局限于祛风或解表,其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合理配伍应用,亦具有独特的增效作用[2]。因此,在治疗荨麻疹时应重视对风药的应用,本文结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就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 风药的认识

风药是一类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的药物,至金元时期,李东垣在继承其师张元素“药类法象”理论基础上将气辛味薄、具有升浮之性特点的药物归纳为“风药”,并将其应用到脾胃病的治疗当中。至近现代关于风药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风药是指以辛散祛风、解表达邪为主要功效的一类药物;广义的风药是具有“风”性特性、用于治疗风病的药物统称,根据功效大致可归纳为祛风类(如麻黄、桂枝、防风、蝉蜕等)、熄风类(如天麻、龙骨、牡蛎、龟甲、鳖甲等)、搜风类(如全蝎、蜈蚣、地龙等)、祛风化湿类(如藿香、佩兰、地肤子、萆薢等)、祛风化痰类(如白附子、天南星、桔梗、僵蚕等)、祛风化瘀类(如川芎、三七、姜黄、郁金等)、祛风解毒类(如羚羊角、牛黄、金银花、连翘等)共七类,具有开发腠理、升举清阳、调畅气机、开通郁结、发散郁热、散瘀和血、引经报使、助脾胜湿、助肺宣发、助肾气化等功用[3]。除此之外,风药还可通过与他药配伍产生良好的增效作用,如麻杏石甘汤中配伍宣发升散之麻黄增强清热泻火;五苓散中配伍温阳化气之桂枝以助利水渗湿;杞菊地黄丸中以补肾益精之品配伍少量风药可助运行药力,增强补肾益精;补中益气汤中以健脾益气之品配伍柴胡、升麻可助升举阳气,增强健运脾胃等[2]。


2 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2.1 邪犯肺卫,以风药宣之发之:

在荨麻疹的发病中,外风致病多是由于肺卫气虚不能固表,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外袭,致机体营卫失调,风邪郁于皮毛腠理而发。对于外感风寒所致荨麻疹,应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为治法。风药味薄性浮,多为辛味,具有宣散之性,可开通腠理,使郁于肌表腠理之邪随汗而解。麻黄、桂枝均味辛性温,可宣散透邪。麻黄走窜透达,偏入肺经气分,可散卫表之风寒;桂枝解肌通阳,偏入心经血分,可解营分之风寒[4]。二者相配伍可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使邪随汗去、营卫调和,则病自愈。袁金声[5]以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风寒束表型荨麻疹常获良效,瘙痒明显可加白鲜皮、僵蚕以加强祛风止痒之功。对于外感风热所致荨麻疹,应以疏风清热、解表止痒为治疗原则,可用消风散加减。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其云:“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并效。”白彦萍教授[6]认为本方为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要方,由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较复杂,治疗时当内外风兼顾,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均为风药,其中防风有“治风之通剂,既治外风,又熄内风”“风药之润剂”之称,常与荆芥相配伍为药对,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表明,荆芥-防风药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调节炎症细胞因子,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过敏作用[7];牛蒡子与蝉蜕均可疏风、止痒、透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二者均有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的作用,诸风药相互配伍共奏祛风止痒之功[8]。


2.2 湿热困脾,以风药散之利之:

素体脾胃亏虚,或饮食不节,进食不耐受食物等,使脾胃受损,影响其运化,导致水湿困脾,日久化热,湿热蕴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腠,发为风团。风药多芳香辛散,性温而燥,具有升浮之性,可助脾运化水湿、升举清阳,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李东垣云“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他认为无论内湿、外湿,“必用升阳风药即差”。王寻知等[9]自拟健脾祛风止痒汤(黄芪30g,陈皮、茯苓、乌梅、柴胡、徐长卿各15g,防风、白术、五味子、地龙、蝉蜕各10g,甘草5g)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荨麻疹,方中以风药如柴胡、防风、徐长卿、蝉蜕、地龙治风散湿,其中柴胡升阳,有“提下元清气上行”之效,可助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本方诸药合用,使脾健湿化、风去痒止,其中风药功不可没。李东垣极为重视脾胃,他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气虚,无力升阳,“火邪乘之而生大热”,为此提出升阳散火法,临证多配伍风药以升脾胃清阳之气[10]。风药具有风之流动性,升散外达,可凭借其透泄之性,使怫郁在体内的阳气得以发散,如此则火热自清。防风通圣散为“气血、表里、三焦通治之剂”,方中麻黄、防风、薄荷、荆芥、桔梗五味质轻味薄,具有升散通行之特性,取“火郁发之”之意,因势利导,可使火热之邪从上焦发散而出,大黄、芒硝、滑石等可使湿邪前后分消,从二便而去,方中诸药合用可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养血活血,尤其适用于肠胃湿热型慢性荨麻疹的治疗[11,12]。


2.3 风生于肝,以风药疏之潜之:

风邪为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风气通于肝”,由此可见荨麻疹的发病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和藏血,具有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若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调达,皮肤得以濡养,柔润有光泽;若情志失调,损及肝脏,肝气失于条达,或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日久均可伤及肝阴,阴血亏虚,内风由生,引发瘾疹[13]。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集注》中论述“风生木,木生肝,内外之气相通也”,风药如春风之生发,具有少阳之气,其气清味薄,具有发散之性,故能开通气郁,调畅气机。柳红良等[14]认为风药在脏腑应肝胆,其应用可顺应肝木曲直条达之性,为“疏肝”的正药,其中“柴胡”为疏肝的代表药,作用在半表半里,可“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李文元教授[15]自拟加味过敏煎治疗肝气郁结所致荨麻疹,以柴胡除少阳、厥阴之郁,配伍入肝经气分之荆芥、熄内外风之防风,共奏疏肝解郁、熄风止痒之功。风药性灵动,若肝郁日久,已然化热,伤及阴血,可以滋阴潜阳熄风之药配伍辛香走窜之品,既能升散郁热,又能滋肝胆之用,如朱黎红等[16]运用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肝经血分有热之荨麻疹,方中升麻味辛,用量最大,以升举阳气、清热透疹,鳖甲味咸,以滋阴潜阳熄风,二者共为君药,动静结合,相互配伍,既可清肝血之热、滋下焦阴亏以熄风,又防止补益之品滋腻难化。


2.4 肾风留玄,以风药通之行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可见皮肤肌腠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与肾关系密切。一方面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抗邪能力减弱,风邪内舍于肾经,形成肾风,肾风内不得疏、外不得出,留于玄府,玄府开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发为风团;另一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肾气分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的阴阳平衡维持着人体各脏腑、经络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凡病迁延日久不愈均会病及于肾。风药味辛,善行散,可鼓舞肾之气化,助阳化阴,因此对于以肾阳亏损为本的荨麻疹可以温补肾阳之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方中以桂、附少量补阳之品配伍山药、干地黄、山茱萸量重滋阴之品,以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意,另外本方滋阴之品得桂附可以阳化阴,于“阴中求阳”,桂附辛散还有助于运行药力,防止阴柔滋腻之品留滞碍胃。风药有风之走窜、宣通之性,可开通玄府,通行经络,无所不达,无孔不入。岳仁宋[17]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阳不足、风客玄府之慢性荨麻疹常获良效,方中以麻黄、细辛辛温发散以祛风开玄,麻黄“凡药力所不能到处,此能无微不至”,细辛归肺肾经,可直入少阴而祛肾风,二者配伍专温肾阳之附子,可共奏温阳开玄、祛风止痒之功。


2.5 风因心生,以风药止之熄之: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阴有余,病皮痹瘾轸”,《外科大成》认为“疹属少阴君火”,郭静等[18]结合大量中医文献及瘾疹的发病特点认为“少阴有余”所致瘾疹的发病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为风气有余,风煽火势,引动君火过亢,火盛克金,发于皮肤而成瘾疹,此为热极生风;另一方面乃心阴血不足,阳气相对偏盛,郁于皮腠,发为本病,此为血虚生风。因此对于“少阴有余”所致的瘾疹,治疗上均当体现祛风的特点,临证时可根据其病机的不同,治疗时侧重不同。风药具有开泄宣通之效,不仅可祛内外之风邪,还能够活跃血行、通利血脉。温付东等[19]认为当归饮子治疗心阴血不足所致荨麻疹效果显著,当归饮子是由四物汤合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何首乌组成,方中四物汤合何首乌可滋阴养血,其中川芎升散,兼具祛风行气活血之功,可使血脉通畅、补而不滞,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以止痒,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既养不足之阴血,又止已生之风燥,偏于治疗血虚风燥所致荨麻疹。叶小霞等[20]认为对于心火亢盛所致荨麻疹,治疗上可以栀子豉汤、交泰丸等降心火、升肾水,使上下相交、心火得制,同时还应配伍如珍珠母、龙骨、牡蛎等潜镇熄风之品,以止痒除烦,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


3 小结

荨麻疹作为皮肤科一种常见的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其发生发展与风邪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风或从外感,或因各种原因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内生,或内外相合为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风药作用广泛,在本病各个证型中几乎都有应用,因此,在治疗荨麻疹时,根据其证型的不同,灵活运用风药,可使主方中调和气血阴阳之品更好地发挥作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马绍尧现代中医皮肤性病学[M]_.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149.

[2]王明杰,黄淑芬风药增效论[J]新中医,,2006,38(1):1-4.

[3]张真全.风药概论[J].光明中医.2019,34(4)-:530-534.

[4]谢焕青麻黄汤和桂枝汤证治推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583-3585.

[5]王文佳胡芳,徐丽,等袁金声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经验[J].河南中医.2020.40(8):1178-1181.

[6]宋晓娟,白彦萍白彦萍教授从风论治荨麻疹经验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5):626-627.

[7]刘淇,纪雅菲,周洪莉,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荆芥防风药对抗过敏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5):136-143.

[8]孙梦涵,唐宗湘,袁晓琳.《外科正宗》消风散止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8):206-213.

[9]得知,马莉健脾祛风止痒汤对脾虚湿蕴型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1):41-44.

[10]李颖飞.龚雨萍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风药'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2016,48(7):66-68.

[11]赵梦,彭玉琴,丁辉,等.防风通圣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 ,26(4).45-48.

[12]李茂兴防风通圣散化裁治疗皮肤科疾病[J]浙江中医杂志,1994,29(4):178-179.

[13]杨洁,刘琪薛维华等从脏腑论治慢性荨麻疹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21, 40(1):100-104.

[14]柳红良,董斐“风药”为疏肝正药辨[J]中医杂志2020,61(14):1283-1285.

[15]吴迪,郭丽媛,文,等元文教授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7):6-8.

[16]朱黎红,潘俊杰升麻鳖甲汤临证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77-79,83.

[17]胡淑珍,岳仁宋.从“少阴肾风-玄府论治慢性荨麻疹[J]四川中医2021,39(1):19-21.

[18]郭静,杜艾媛,左小红,等从“少阴有余’论治瘾疹[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6):1170-1172.

[19]温付东,夏庭伟,郭静,等.荨麻疹证治新解[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0):1027.

[20]叶小霞李东海,齐庆.从“少阴有余’论治胆碱能性荨麻疹[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