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茹
长春市双阳区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长春 130600
[摘要] 目的 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美多巴、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共20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 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依达拉奉;生活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36-02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导致,主要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脑病以及淀粉样血管病等。患者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给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左旋多巴胺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但疗效不够明显[1]。为探讨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3例患者采取依达拉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Winikates制定的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源性量表标准。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57.0±3.8)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7.2±3.9)岁;排除使用化学药物、由外伤导致以及伴有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肺脏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美多巴治疗,其中,美多巴:每次125 mg,4 次/d;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商品名:克瑞帕):每次10 mg,2次/d;如患者没有用药禁忌,则采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每次100 mg,1 次/d。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30133;5mL:10mg)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到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0.5 h,每日滴注两次,共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UPDRS评分。将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就代表患者的临床症状就越重。评分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活动;行为、精神以及情绪;运动检查以及治疗并发症等方面的内容[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有效率为治疗前总分减去治疗后总分与治疗前总分的比值乘以100%;显效:治疗有效率≥50%;有效:治疗有效率为21%~50%;无效:治疗有效率<20%[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31例,占72.1%,有效10例,占23.3%,无效2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占45.3%,有效9例,占21.4%,无效14例,占33.3%,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等方面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见表1。
3 讨论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也被称作脑卒中后帕金森病,其在多次脑卒中或者急性脑卒中后出现。VP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以及继发性的特点,发病主要受到药物、感染、脑血管疾病以及外伤等因素的影响,且患者易伴有高血压、脑卒中以及脑动脉硬化等病史,痴呆、肌张力增强、大小便失禁以及碎步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发现治疗VP的有效药物是多巴制剂,多巴胺能神经元处于黑纹体通路中能够将外源性左旋多巴胺药物转化为多巴胺;现在研究发现[4],治疗VP患者应用左旋多巴胺药物,受到氧化应激作用影响会降低治疗效果。有研究报道表明,采用多巴胺药物治疗VP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约为24%,主要原因是多巴胺受体损伤后不能将多巴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帕金森病发病时,线粒体损伤与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不可逆转性,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脑黑质进行检查,其中存在大量脂肪过氧化、DNA损害、Fe2+聚集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等情况,其能够表明细胞中含有氧化应激。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美多巴、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其中,依达拉奉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为一种新型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和羟基;另外,其能够与自由基相结合,显著降低自由基的毒性作用,减少给多巴胺神经功能带来的损伤;依达拉奉可以通过对多巴胺转动体形成保护作用,增加患者脑部血流量,防止血管内皮损伤,进而有效改善微循环和血液供应;此外,依达拉奉还具备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改善、修复患者的基底核区卒中小病灶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在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方面具有显著治疗效果[5]。本组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由此可得出,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情绪与行为评分,可能受到依达拉奉具备的神经保护作用影响;不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由于运动障碍受到DA受体缺陷、DA递质因素影响,依达拉奉不能有效补充DA传递障碍,且不具备增加DA受体的作用。
综上所述,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德志,刘秋芬,吕京波.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87-588.
[2]赵莹,谷艳,徐彦华,等.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146-147.
[3]邓毅,韩毅.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老年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176-177.
[4]郑杰.依达拉奉联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404-405.
[5]叶华,郭蕾,范录平,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10(323):95-96.
(收稿日期:201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