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76次
  • 评分4
  • 78
  • 0

张志成

河南省濮阳市眼科医院检验科,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13年6—12月,选取本院行静脉血或末梢血检查血常规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各50例。采血后在0、60 、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对各个标本分别进行检测,然后比较两组的3次检测结果。结果 静脉血组除血小板体积稍有增大外,其他项目在0、60 、120 min三个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静置60、120 min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0min的检测结果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这两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静脉血;末梢血;放置时间;血常规检测;血细胞分析仪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020-02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对血液中的血细胞指标进行检验,为临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因此对血常规的检验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临床样本量多,往往早上七点左右就开始采血,采血后又不能及时检测,从而导致血细胞分析时样品放置时间过长。为了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笔者以2013年6—12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12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体检者25例,疾病患者75例;男38例,女62例;年龄在3~76岁,平均年龄(49±2.3)岁;在75例患者中,白内障患者33例,青光眼19例,屈光不正16例,眼底病7例。本次研究对象均排除了血液病、脂血或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将所有被检测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50例,其中,静脉血组健康体检者17例,疾病患者33例;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5~76岁,平均(49±3.5)岁;白内障患者10例,青光眼患者9例,屈光不正8例,眼底病6例。末梢血组健康体检者8例,疾病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74岁,平均(49±1.7)岁;白内障患者14例,青光眼患者11例,屈光不正10例,眼底病7例。两组人群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例构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试剂

本次使用的仪器为SYSMEX—XT1800i,日常均进行常规维护、保养以及室内质控(均在控)。其使用性能稳定良好。本次研究使用的试剂均是由正规公司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其质量符合临床医用标准

1.3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对一组50例行静脉血常规检验:使用一次性负压抗凝管(厂家为:山东奥赛特公司,抗凝剂为EDTA-K2,采血量为2 mL),采集血液后立即混匀,并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全血模式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将抗凝血分别放置60、120 min 后,摇匀重复测定,并记录检验结果。

对另一组50例行末梢血常规检验:采集末梢血20 μL注入180 μL稀释液后,立即混匀。以分析仪的稀释模式对血样进行检测,同样记录0、60、120 min的检测结果,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被检血样进行三个时间点的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体积。比较组内和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1.5 统计处理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检测的WBC、RBC、Hb、PLT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不同时间点的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RBC和H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在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上较0min时,计数明显升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上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与0min时比较是,数量明显降低,其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后两个时间点上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在两组血液标本中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静脉血组在0min和60 min两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0min和120 min时间点上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疾病需要通过血常规检验来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所以血常规检验的工作量十分大,加上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检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提高血常规的检验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一直是广大检验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临床检验中,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采血是比较常用的采血方法,但两者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化学组成和细胞成分上有较大的差别[1]。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异常,而静脉血则相对稳定不易出现这样的情况[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末梢血组进行血液采集后立即检测,与放置60、120 min后再进行检验,其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体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这可能与末梢血采集有关,比如采集时受挤压或刺破皮肤,导致血液标本中混入较多的组织液,造成血小板快速形成聚集。另外当末梢血中混入组织液时,还会造成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外膜发生变性并形成游离微小管,进而和血小板膜内的微丝组成伪足,大量伪足快速聚集,形成体积和形态与淋巴细胞十分相似的细胞群,导致部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为淋巴细胞[3],从而得出白细胞计数偏高和血小板计数偏低的检验结果。而静脉采血则不出现这种情况。在两组样本中,MPV均有变化,这与血小板结构和生理机理有关,血液离开体内正常环境后,由于渗透压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自身结构等原因,使血小板肿胀或产生构形改变,进而使MPV增大,而且时间越长,变化越大。所以笔者建议:血常规采血后,必须在60 min内完成检验,才能正确反映体内血小板状况,这与有关报道相吻合[4]。

综上所述,静脉血和末梢血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检验,其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204-205.

[2]梁委军,董家书.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

[3]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18):3715.

[4]袁立彦.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18):3669-3670.

[5]伊拉木江·沙吾尔.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19):147-148.

[6]叶国华,邹尚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4):745-746.

(收稿日期: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