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长庆 摄影/小徐
冬季是指从立冬之日起,经过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日止。冬季三个月是阳气潜伏、万物封藏的季节,自然界水结冰、地开裂、人体阳气潜藏于内。为顺应潜藏,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变得缓慢。中医认为,与冬相应的脏器是肾,肾为人体能量之源,可以调节机体防寒。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冬季养生原则是防寒保暖、补肾填精、滋阴潜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离这些原则,进入养生误区,适得其反。
误区1:冬季防寒保暖,越暖越好
避寒保暖是必要的,但不可太过,室内温度要适宜。北京地区冬季室内温度一般以18℃~25℃为合适,以感到舒适不出汗为度。还要根据温度调整被褥,为防止室内空气干燥,适当洒点水。越暖未必越好。过热会使皮肤毛孔扩张,体内水分容易丢失,寒气易入侵,往往会在第二天清晨起床出现口干舌燥、咽痛、鼻塞等症状。这时可用薄荷水漱口,防止病菌从咽喉部侵入;在鼻中隔抹点圣宁油缓解症状,防止病菌从鼻黏膜侵入。室内外温差过大易患感冒,症状较轻时可服用葱豉黄酒汤,即:淡豆豉15克,加水煎10分钟后,再加洗净的带须的葱头30克,继续煮5分钟,最后弃渣取汁,兑上30毫升黄酒,趁热顿服,可治风寒感冒初起。室温过低也不好,会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的疾病,而且温度低使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对有心脑血管病者也不利。
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老人,尤其要关注气温的变化。据《气象医学》杂志报道:只要气温骤降4℃以上,就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发生循环障碍。为了降低风险.老人外出一定要多穿些衣服,要把头、颈、前胸后背及脚保护好,刮大风时,要戴口罩,防体内热量流失,也防细菌从鼻咽入侵。背部保暖尤为重要,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
人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失去它,万物就不得生存,人体没有阳气,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就不能供给能量。所以冬季许多老人总感到体力不足,手脚凉、怕冷。脚部保暖也很重要,脚为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的十二经脉、脏腑、气血都相联系,当脚一旦受寒,鼻子就会发堵。古语道:“寒从脚下起”。的确,脚受寒,易感冒。老人外出还要备些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圣宁油等。遇到紧急情况,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可扩张血管,圣宁油外用可养血通络、活血化瘀,这些药物,给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
应拨打急救电话。
误区2:“冬季进补,开春打虎”,所以人人要补
寒冬之时,人体需要更多热能来维持,既要储备一定能量于体内,待开春时节阳气升发时用,又要维持冬季热能的支出,所以身体要补补,才能抵御疾病,保证健康因此,宜多吃温热性食物,如核桃、韭菜、虾、栗子、大枣、鸡、羊肉、牛肉等,有的地区还可吃鹿肉、狗肉来御寒、温暖身体。但是补,尤其是峻补不可盲目,要根据人的体质、地域、病情、年龄等辨证进补,宜平衡膳食,寒热适中。
阴虚燥热体质的人、阳气亢盛体质的人,均慎食辛甘大热之品来峻补。有位24岁的小伙子,为了冬季御寒,食用大量狗肉,同时又饮白酒,结果患上牛皮癣,多年未能治愈。另有,10岁男孩,偷饮爷爷的人参鹿茸酒后,大量流鼻血不止。所以,冬季进补要辨证,不可随意,老人进补要对症。下期我将介绍食疗方“鸡露”,为<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载,以供各位读者朋友参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