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园园1 魏芳 2 赵卫红2
1.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盲选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仅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方案为紫杉醇联合顺铂术前新辅助化疗,对比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近期效果。结果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者均成功切除病灶。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可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治疗,应用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应用效果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紫杉醇;顺铂;局部晚期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093-02
[作者简介]贺园园(1986.9-),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通讯作者]魏芳(1967.10-)女,河北阜城人,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宫颈癌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女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据统计,该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因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多已是晚期,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临床从单一的手术方法转变为综合治疗方法。该次研究中,随机选取该院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该院从2012年5月—2013年6月随机选取的8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Ⅰb~Ⅲ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盲选随机性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年龄为22~52岁,平均年龄为(37±1.0)岁,腺癌17例,鳞癌11例,腺鳞癌10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Ⅰb期6例,Ⅱa期7例,Ⅱb期10例,Ⅲb期15例,宫颈局部肿瘤直径为4~8cm;观察组42例年龄为25~61岁,平均年龄为(43±1.2)岁,腺癌20例,鳞癌18例,腺鳞癌4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术前对患者进行活检病理分析,确诊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慢性系统性疾病、血液血检查异常。所选取的患者均未在治疗前2个月或治疗前过程中同时其他其他抗癌药物治疗,患者均获得知情权,同意本次临床研究。
1.3 方法
研究组化疗方案:术前均先对患者实施为期2个疗程的TP方案新辅助化疗,滴注紫杉醇135~175 mg/m2,滴注3 h,结束后静脉滴注50~75 mg/m2顺铂,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滴注紫杉醇前0.5 h,口服苯海拉明50 mg、西咪替丁400 mg,滴注前12 h以及6 h,可口服20 mg地塞米松,并进行1h的水电监护,水化3 d。术前化疗后15~20 d实施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实施广泛全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若为年轻患者,应注意尽量保留生育功能,可采用保留一侧卵巢方法,实施卵巢移位处理。而对照组仅采用手术方法,与研究组方法相同。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在术后检查病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根据WHO制定的评价标准,可划分为Ⅰ~Ⅳ级。
1.5 疗效判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宫颈癌的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彻底消失,疗效维持时间长于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超过50%,且维持时间大于1个月;稳定(SD):肿瘤缩小或增大低于25%,未出现新病灶;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有新病灶出现。治疗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以及部分缓解率之和[2-3]。
1.6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5软件对资料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并采用百分比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手术实施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全麻下实施两侧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以及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顺利将病灶切除,并切至病灶1 cm处。
2.2 疗效评价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5.3%,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0.9%,两组相比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3 术后病理检查
实施化疗后,观察可见癌灶间质、癌灶周边淋巴细胞浸润增加,间质纤维组织有明显的增生,可见内皮细胞有明显的肿胀,病灶中有肿瘤细胞坏死。
2.4 不良反应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为一种常见多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分析其发生原因多是因早婚、早育、多产以及性生活紊乱等而出现后的女性宫颈病变。早期宫颈癌疾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宫颈光滑,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4]。随着病情的恶化发展,疾病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症状,这表明宫颈癌已处于晚期,严重者会危及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临床治疗宫颈疾病时,早期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中晚期则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尤其是治疗巨块型肿瘤,效果不佳。新辅助化疗是指针对局部晚期病变,采用手术或放疗前化疗治疗,具有改善宫旁浸润效果,缩小肿瘤,为切除手术实施提供便利的条件[5-6]。在新辅助化疗方案实施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以顺铂为基础的用药治疗方案。其中铂类药物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疾病最有效的化疗药物。紫杉醇为一种细胞生长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抑制其结局而形成的游离小管,较强的破坏小管合成的微管,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7-8]。姚岳红等[9]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完全缓解率为30.0%,有效率为80.0%;闵钦威等[10]临床研究表明,联合紫杉醇与顺铂用药治疗晚期局部宫颈癌,完全缓解率为32.61%,有效率为84.78%。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接受紫杉醇与顺铂联合用药后,完全缓解率为35.7%,有效率为80.9%,与临床研究等基本相符。术中可见宫颈肿瘤缩小,宫旁组织有明显的松动,可顺利切除病灶。术后经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有坏死,明显增生的间质纤维以及肿胀的血管内皮细胞,阴道切缘未出现肿瘤浸润。术后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实施对症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临床研究认为,手术实施可选择在化疗后2~3周内进行,此时,局部肿瘤组织消退明显,实施手术可避免因长期化疗而引发的组织机体化,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可有效控制宫颈癌病灶,抑制淋巴结的转移以及播散,减少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有利于手术条件,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不良反应轻微。鉴于本次研究病例较少,关于其远期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闫绍辉.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7):80-81.
[2]崔美兰,王庆一,康晟,等.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16):3491-3492.
[3]Schefter,T.E,Winter,K,Kwon,J.S.A phase II study of bevac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and cisplatin chemotherapy in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rcinoma: Preliminary results of RTOG 0417[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2, 83(4):1245-1246.
[4]张蕾,唐杰,张娟娟.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45-49.
[5]叶冬云.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7):557-559.
[6]毛红华,钟艳.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12(5):585-587.
[7]李琳,周敏,成莉,等.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3):208-210.
[8]Doll,C.M.,Aquino-Parsons,C,Pintilie,M.The significance of tumoral ERCC1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chemoradiation therapy: A multicenter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J].Internatio阿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13,85(3):125-126.
[9]姚岳红.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S9-S10.
[10]闵钦威.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10-2611.
(收稿日期: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