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伟 沈小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 分析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3—10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92例,根据血压晨峰水平将患者分为晨峰血压组以及非晨峰血压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TC、TG、 LDL-C、 HDL-C、 BS、 HCY水平以及吸烟史情况。 结果 晨峰血压组患者TC、LDL-C、HCY水平(5.00±0.88、2.76±0.77、31.12±31.10 mmol/L)高于非晨峰血压组(4.51±1.07、2.54±0.84、22.46±20.8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P<0.05)。结论 TC、LDL-C、HCY水平升高是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晨峰血压;高血压;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a)-0042-03
正常人血压波动呈昼夜节律,表现为“两峰一谷”的杓型曲线。“晨峰血压”是指人体由睡眠转为清醒时血压异常升高的现象[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脑血管事件亦多发生在清晨时段[2]。晨峰血压现象独立于患者的血压水平,为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3]。关于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的研究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该实验旨在通过对晨峰血压现象的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3—10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92例,其中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82例;按照晨峰血压的程度分为晨峰血压组(即 MBPS≥35 mmHg)和非晨峰血压组(即 MBPS<35 mmHg者),其中晨峰血压组共38例,男性16例,女性22例, 患者平均年龄(64.05±17.17)岁;非晨峰血压组共154例,男性94例,女性60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58.35±14.68)岁。两组相比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121),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正版)》的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营养不良者。
1.2 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
采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仪对所有患者行24 h ABPM,测量间隔为日间(早6时到晚10时)每隔30 min监测1次;夜间(晚10时到次日6时)每隔60 min监测1次,有效测量次数≥38次,测量有效率>90%有效。观察指标:清醒2 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血压晨峰计算方法:起床后2 h内的SBP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SBP(夜间SBP最低值及其前后1 h共3次 SBP的平均值)。血压晨峰定义为:清晨醒后2 h内SBP的平均值与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SBP的差值≥35 mmHg。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以及空腹血糖(BS)的标本采集及测定:检测前空腹12 h以上,检查前24 h禁饮酒、禁高脂膳食。
1.3 晨峰血压现象相关危险因素定义临床正常参考值范围:
1.3.1 吸烟史 烟龄5年,每日平均吸烟10支以上,既往有规律吸烟史,已戒烟<20年均视为吸烟。
1.3.2 TC 3.35-5.18mmol/L;TG:0.20~1.70 mmol/L;LDL-C:0~3.12mmol/L;HDL-C:≥1.04 mmol/L;HCY:3.00~10.00 umol/L;BS:3.90~6.00 mmol/L。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数据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各危险因素中与是否发生晨峰血压现象相关(P<0.05)的参数入选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中,发现晨峰血压组 TC、 LDL- C、 HCY水平与非晨峰血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年龄、性别、吸烟史、TG、HDL- C、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121、0.050、0.604、0.146、0.623),见表1、2。
2.2 晨峰血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是否发生晨峰血压现象作为应变量,性别、年龄、 TC、 TG、 LDL- C、 HDL- C、 HCY、 BS作为自变量,作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逐个选人(前进法),显着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拟合主效应模型,入选主效应模型的变量有年龄、 TC、 LDL- C、 HCY,它们即为排除混杂后与血压晨峰现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正常人由睡眠转为清醒时血压会升高,晨峰血压现象的出现与神经体液因素密切相关,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 RAAS系统活性亢进是其主要生理机制[4]。
该研究通过对晨峰血压组和非晨峰血压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晨峰血压组患者血清TC、LDL- C、HCY水平(分别为5.00±0.88、2.76±0.77、31.12±31.10 mmol/L)高于非晨峰血压组(三者水平分别为4.51±1.07、2.54±0.84、22.46±20.8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30、0.041,P<0.05),而针对晨峰血压现象危险因素采取的 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年龄、 TC、LDL- C、HCY与这一现象相关,国内有研究[5]证实年龄是晨峰血压危险因素,血压晨峰程度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有报道[6]表明:动脉僵硬度增加和血管内皮损伤是老年血管的两大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均易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晨起后交感活性增强,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同时,国内有研究[7]发现血压晨峰血压现象与性别相关,该研究与上述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该研究纳入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属于绝经期女性,已失去雌激素对血管保护作用,造成该年龄段患者晨峰血压现象发生无性别差异有关。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高HCY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致病因素[8]。HCY可诱导胶原的表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抑制内皮细胞DNA合成,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顺应性降低,从而引起血压波动超过正常范围,导致晨峰血压的产生。同时有资料[9]证实血脂异常、高LDL-C血症同样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其可能的机制为 LDL- C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的重塑[10]。该研究发现晨峰血压现象与血TC、LDL- C、HCY关系密切,提示在临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应重视血压水平的调整,而且应注重降低血TC、LDL- C、HCY水平,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减少血压晨峰现象的发生,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Muller JE,Stone PH,Tuff ZG,et a1.Circadi an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onset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NEngl JMed,1985(313):1315-1322.
[2] Grove JS,Reed DNI,Yano K,et a1.Variability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Epidemiol,1997,145(9):771-776.
[3] 李献良.老年高血压晨峰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lS(8):757-789.
[4] Takagi T,Ohishi M,Ogihara T.Morning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autonomic nervous acivity[J].Nippon Rinsho,2012(6):41-49.
[5] Ningling Sun,Yang Xi,Shan Jing,et a1.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varies with age and gender in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J].Int J Cardioi,2008,135(2):272-273.
[6] 陈盼盼,黄建凤.24小时血压波动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156-158.
[7] 孙宁玲,喜杨,荆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2,21(2):103-105
[8] 那开宪,余平,张桂云.应重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皿压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2012,38(1):3-6.
[9] 王煜,邓洁,王瑞萍,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4):17.
[10] Jakubowski H,Molecular basis of homocysteine toxicity in humans[J].Cell Mol Life sci,2012,61(4).
(收稿日期:2014-12-03)